尼采在他的著作中描写过一个疯子:他在大白天提着灯笼寻找上帝,随后又大喊着「上帝已死」。

这可能是书里的一句疯言疯语,但实际上也是尼采的一个态度。它意味着宗教信仰再也不能主导和统治人类,一个新的时代必将到来。

面对如今的商业,我也想BB一句:购物中心已死。

不过,我要说的不是商业未来的发展,或者不看好购物中心的模式,而是认为,购物中心也将迎来一个新的转变。

或者说购物中心的「购物」功能已死,它将围绕着「中心」产生更多的衍生物。

PART/01

购物中心的演变

世界上最早出现真正的购物中心,是修建于公元100年至110年期间的图拉真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如今的商业综合体身上,我们也不难看到它的影子:多层开放式格局,一个中央广场。

放在现在来说,那就是典型的街区式商业,广州的天环广场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举另一个广州商业的例子,天河城。

1996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广州天河城开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国内的商业经营模式基本都是百货商场,杂货店一个接着一个开在里面,人们去一次会买一堆东西回家,等到东西用完了,可能才会再去一次。

因为百货商场只能满足一个需求:购物。

而天河城就完全不一样了。广州人评价天河城「乜都有」,就是什么都有。

菜市场、超市、中西餐厅、小吃街、旱冰场、KTV、夜总会等,这里是百货商场,也是游乐场,也是美食城,对当时的人来说,简直可以在商场里泡一天。

那种去百货商场买完东西就回家的生活方式,显然就要被淘汰了。购物中心满足的是人们出行的多种需求,或者纯粹消磨时间的地方。

天河城的成功,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购物中心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也更加证明,购物中心的这种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并受到大众认可。

之后不断演变、更新,现在它有一个更giao的名字,叫商业综合体。就是我们常见的购物中心+酒店+商办+公寓的形态。

当然其间也出现过其他的形式,但无论是盒子式的商业、开放式街区,还是各种元素的街区式商业,本质上都是购物中心形式上的一种演变。

这种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模式,已经被行业和大众默认。

决定商业命运的还有另一项因素——选址。

我们依旧拿天河城举例,如今的天河城是广州商业圈的中心,但我们要说的并不是选址多么厉害。毕竟二十年前,这里还没有商圈。

天河城1996年开业,但1999年,广州地铁一号线才正式全面开通。此时天河城做了一个超前的决定,商业与地铁接驳,直通地铁负一层。

这一项行为为天河城带来了更多的人流量,从此以后,购物中心默认连通地铁。

还有另一项因素:店铺。

2011年亮相的ZARA、2011年开业的太平洋咖啡、2012年开店的俏江南,都是天河城的首店。

像什么首家Apple体验店、第一家重奢落地、引进盒马……总之,「首店」,也越来越成为一家购物中心不可或缺的名片。

直到今天,商业综合体+地铁口+XX首店,就是现如今大多数商业开业的标准。

PART/02

购物中心的出路

很显然,如今的购物中心太多了,就像人们对于楼盘的看法一样,过于饱和。

或者说人们已经逛腻了这些购物中心,就像天河城一样,在广州有三家,除了第一家天河店,另外两家难以复原当年的那种繁华。

早期的购物中心虽然能满足多种需求,但业态还是比较普通,商场的火热依靠新鲜感和商品打折促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东西也成了时代的眼泪

中期开始,有了多样化的产品,吃的玩的丰富了起来,有了明显的人群划分,而不是一股脑地全堆在一起……因为这时出现了网购,线下商业不得不做出改变;

到了后期,购物中心开始大放异彩,大品牌入驻,轻奢产品越来越普遍,购物中心也有了更鲜明的不同人群的划分、业态的定位,一楼黄金珠宝、二楼儿童专属、三楼服装、四楼餐饮、五楼电影院……还有许多更加细分的业态。

Hand hands loud louds,虽然说购物中心已死,但如今的购物中心只是瓶颈,还没到终点。

就拿南昌举例,经常有人吐槽南昌没有重奢,大多数商业人气不足,逛来逛去还是那几个老牌商场……

顺便一提,,其中不乏一些很让人期待的购物中心,比如旭辉全新的设计、武商和万象城的重奢、龙湖天街的小众化、船新的第四代万达广场……

因此我们也会发现,购物中心其实也在继续演变(卷起来了)。

一个商场火起来,可能并不是因为哪里在打折,而是因为某些稀缺的东西,比如抢优衣库联名、抢城市限定;

比如南昌的地铁万科时代广场,开业有一段时间的盒马,似乎永远排着队,包括山姆会员店,总有人喊着什么时候开二店,需求太旺盛了……

越是有特色的购物中心,越是让人趋之若鹜。反之购物中心越是普通,去的人就越少。人们去购物中心很难说有什么目的性。

我曾经在某购物中心“跟踪”过一些人,想知道他们来到购物中心的原因。结果发现他们的动线毫无章法,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就一直瞎逛,然后离开了那。

人们从曾经的为物品买单,到现在为精神需求、为体验买单。

说白了,越是高端的商业,越是能吸引人,就跟房子一样,不要低估人的改善需求。

再不济,就算不消费,我去蹭蹭空调,拍拍照不可以吗……

有些人喜欢去一家购物中心,甚至只是因为它的装修看着舒服。

因此,如今的购物中心也在不断地改良,从更多的地方寻找突破。

比如广州K11、成都太古里、成都SKP,在建筑上的创新;

广州K1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古里

成都SKP(效果图)

比如南昌旭辉广场,在室内的动线上,强调了互动性;

比如第四代万达广场,如果说前三代注重购物,那第四代就完全是为体验服务

深圳龙岗第四代万达广场

在运营上,也有更多的突破。

比如举办各种展览,各种活动。如今在购物广场里看表演,听音乐也已经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比如室内滑冰场,谷爱凌让滑冰出圈,或者是一些更小众的体育项目;

比如把水族馆直接搬到购物中心里的;

越来越多丰富的内容,都在往购物中心这个大匣子里面装。

PART/03

结语

未来,购物中心应该还会变,无论是硬件上,因为VR、元宇宙等科技的发展;还是软性上,各种流行文化的发展,人们审美的变化;购物中心的「购物」功能会越来越弱,作为社区生活的延伸,「体验感」或许才会成为未来的重点。

最后,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我发现一个购物中心洗手间的体验感越好,这个购物中心的体验感也会更好,它反映出这个购物中心设计的人性化和物业管理的严格要求。

你怎么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