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天桥”,它与“西大森”、“大窑沟”、“大花沟”、“波螺油子”等一样,都是老青岛抹不掉的记忆,不过如今就好像一个传说中的记忆,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里了。

前些日子看过一篇介绍“济南老桥”的文章,说北京的“天桥”,全国都知道。济南的“天桥”,名气也不小。其实要说起青岛的老“天桥”,同样是一座有故事的记忆之桥。“天桥”上看火车,曾是这座城市无数孩子最大的乐趣。它不仅是一条连通西镇至市区的重要通道,一道老城区特殊的风景线,更是承载了几代老青岛说不完的铭心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三十多年前,这座横跨胶济铁路的人行“天桥”,还安然矗立在青岛火车站的北端。彼时的名字叫做“跃进桥”,它位于云南路、泰安路之间,青岛人至今还是习惯叫它“老天桥”。

老“天桥”消失已三十一年了,曾经的那些玩伴、那些景象,是无数老青岛人难忘的情怀,那座曾是这座城市的标签,在历经了定安桥、国民桥、泰云桥、跃进桥之名称后,已经与我们永远说再见的建筑载体,几十年过去,仍是一座城市深深地记忆......

1941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时的“天桥”老照片,时称“国民桥”

定安桥

据《胶澳志》记载,当时台西镇与市内因有青岛火车站亘于其中,往来者必须绕道而行,交通非常不方便。胶澳督办高恩洪根据市民强烈要求修建铁路天桥的建议,对天津路至云南路一带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诚有筑桥之必要,爰即筹划款项,兴工建筑”。

高恩洪早期留学于英国,他在青岛任职期间也为这座城市做出了许多贡献,尤其对教育非常注重。而青岛“天桥”的最初建成以及延续至今的城市记忆,也都与高恩洪有着密切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安桥“

“定安桥落成。台西镇与市内之交通,因有青岛车站横于其中,往来者必须绕越车站南端之费县路,或小港沿北端之莘县路,至为不便,故高恩洪创建此桥于莘费两路之间,自大沽路通云南路辟一新道,交通大为利便台西一隅,日有起色。”(《胶澳志》载)。

新建“天桥”全部为木质结构,跨越胶济铁路,桥长190米,宽4.9米,共21孔,连通云南路与大沽路。1924年10月11日,举行落成仪式,定名为“定安天桥”(市民以高恩洪“定庵”名字命名,以示纪念)。“定安天桥”的竣工使台西镇与市区顺利畅通,交通出行大为便利。自此,青岛民众始将“定安桥”俗称为“天桥”。

国民桥

”国民桥“

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长,将“定安桥”改名“国民桥”。因终究是一座简易的高架木桥,没过几年就已经多次出现安全隐患。

1940年8月20日,《青岛新民报》发文:国民桥(天桥)塌陷。

1940年8月20日,“国民桥”终于在连续大雨中轰然垮塌了。青岛市政府组织人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建,并恢复使用,但未见到重建的档案史料。另查阅资料知,时警察局函知建设局勘察修建,迟迟未见修复。至1942年2月,“国民桥”被列为危桥,两端出入口皆被封堵,禁止通行。侵占青岛日寇以“妨碍防谍及警备”为由,授意伪青岛市政府予以拆除。1942年8月,“国民桥”终被拆毁,让西镇居民以及往来于老“天桥”两边的无数民众愤愤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老“天桥”上的旧影。“天桥”尽头处建筑为建于1933年的原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位于大沽路35号的老建筑仍存。

旧时的“天桥”一带,可谓岛城旧社会的一个缩影。聚集着形形色色的群体。“天桥”两端都是喧闹嘈杂最热闹的地方。”天桥“上的两边也都是摆地摊的,算卦的也不少,有位老者用小鸟衔书算卦,亲历者都说很是灵验。泰安路小树林周边每天也都有变戏法、卖药,卖大力丸的,热闹极了。“天桥”的西端就是“西大森”,一个露天的大集市,它和“天桥”可以说是下层社会民众消费和娱乐的地方,天成戏院,包括周边的莘县路市场楼等,土产店、杂货铺及饭馆比比皆是。形成了老青岛特有的社会阶层群落,都留下了无数难忘的故事。

泰云桥

日寇与伪政府配合拆除了“国民桥”之后,让西镇及市区百姓通行受阻,且多年未予复建乃至改善。1945年日寇投降后,在市民多次的强烈要求下,1947年青岛市政府方始同意重建“天桥”。新桥距“国民桥”原址稍南40米处,横跨胶济铁路。桥长150米、宽4米,共21孔,同为木质结构,1947年10月30日新桥建成。

因新桥仍为木质结构属临时建筑,故未沿用旧名,而以其位于泰安路、云南路之间,命名为“泰云桥”。

新建成的“泰云桥”

1947年11月2日:《民言报晚刊》报道:泰安路至云南路间木便桥修建竣工,命名为“泰云桥”。

在许多老青岛的记忆里,“天桥”就是曾经木制的桥体,两头是斜坡,中间是平道,后来铺上沥青。木桥到了夏天有时晒得沥青都软了,走在上面有粘鞋的感觉。最害愁的就是每到冬天下雪,桥上如果上了冻那真是沒法走,简直就是个大滑梯,往上时双手把着桥栏杆一步一步挪,往下走时干脆坐桥上往下出溜,也不知跌倒了多少人。

那时的“天桥”上很多卖各种小零食的,有卖小波螺的、卖糖稀的(女孩子都喜欢绕着玩),卖糖球,糖瓜的。至今让许多老青岛念念不忘。“天桥”出口南村路有家“工农兵”饭店,在那里喝一碗香喷喷的甜沫,吃上两个香喷喷的油炸糕,那叫一个心满意足。

跃进桥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天桥”已经严重腐朽。木制桥板有的已损坏,露着大洞,都能看到脚下的火车。为保证安全,青岛市革委会决定将木质老桥拆除,计划在原地旁边重建一座永久性“天桥”,以期长时间稳固解决市区至西镇的交通问题。

1970年新建成的“跃进桥”,从照片中可见,右侧的老木桥仍在,否定了之前拆除木桥后原地重建的说法。

1968年11月,在老“天桥”原址旁开始新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三孔桥身,全长132.24米,桥面净宽5.38米,主跨径52米,边孔跨径15.3米,桥高11米。建筑形式采用了民族风格的双曲拱,美观大方,坚固实用。这是青岛市建设的第一座双曲拱桥,由青岛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程队施工。

这座新“天桥”的建设也凝聚了许多设计施工者的心血,一位名叫马希业的读者留言说。“我的父亲马洪进,是当年青岛城建局工程队的一个瓦工施工班长,也是城建局工程队的元老,没文化但是技术全面,木工、瓦工、石匠等样样精通。1953年以技术全面优异,一录取就当上瓦工班长,四十岁正式成为了新中国一位建设者,为新青岛的建设培养一大批建设者。他的一生带领他的班组一共建造了三座桥,其中就有这座老青岛人人皆知的老“天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天桥“旧影(王泽杰老师摄影提供)

1986年”天桥“旧影(王泽杰老师摄影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桥“局部旧影。(逄淑才老师收藏老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跃进桥“上留影

1970年5月,一座新式的“天桥”正式竣工启用,定名为“跃进桥”。新桥比以前的木桥“高、大、上”了许多。新“天桥”同样是横跨胶济铁路,西接云南路,东与济南路、北京路、天津路、大沽路、肥城路、泰安路六条路交汇点相连,更好的延续了半个世纪以来,西镇至市区的这条人行天桥的重要使命。

1970年青岛卷烟厂推出一款名为“跃进桥”牌的香烟,以纪念新“天桥”的建成使用。

新“天桥”通行后也很快成为当时青岛的一道景观,各区的人们纷纷赶来参观,尤其到了傍晚路灯一亮非常漂亮,桥上的灯罩都换成了一个个火炬形状,据老人说这样是东风压倒西风......

新的“天桥”确实宽敞结实了,人们的交通出行更加顺畅。但记忆中的吃食、杂耍等诸多的快乐却很难找到了。不过每日里,“天桥”上穿梭的人流依旧纷杂,桥栏杆处,等着火车驶来的孩子们依旧的天真与快乐......

泰云通道

1990年,即将落幕的“天桥”。(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的旧城改造,以及城市建设和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天桥”也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最终于1991年被彻底拆除。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泰安路段的“泰云通道”口。(源自青岛新闻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云南路端的“泰云通道”口。(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天桥”拆除后,在原桥址稍北开挖,建成了后期的“泰云地下通道”,代替了“天桥”的职能。通道两侧,设置成销售蔬菜肉类、服装布匹、日用百货等的地下商场。从此,“天桥”从人们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如今的泰安路上的”泰云地下通道商业街“

如今的通道名为“泰云地下通道商业街”,沿着泰安路进口随步前行,两侧的摊位多已关闭,整个地下通道萧条清冷。从云南路口走出时,眼前的建筑及街景,会让你突然感觉,曾经记忆里的景象已变得如此陌生。

青岛历史上的老“天桥”,从木头桥到水泥桥,直到现在的地下通道,让老青岛回味不已、感慨颇多。

1983年,胶济铁路青岛站段,正在回库的一列火车。拍摄于泰云“天桥”上。(出目里利吕井摄影)

曾经的“天桥”上,不管是方形的木质栏杆还是椭圆形的水泥栏杆,都不知留下多少孩子们桥上看火车的难忘记忆。每次经过”天桥“顶部总是盼望着有火车从下面经过,不知什么原因,火车头经过”天桥“的时候总会要放汽,当喷着白汽的火车轰鸣着经过时,一片白汽充满桥面,瞬间一切都看不见了,白汽包裹着自己仿佛置身仙境,然后随风飘散,孩子们忙着追逐的场景历历在目。火车过后,熏一身煤烟味,来不及缩回脑袋的,就会被喷得满脸糊黑,然后相互间指指点点哈哈大笑,回家免不了一顿打骂。吃过几次亏就长了心眼,再看到火车来了就赶紧跑一边......,这些难忘的场景,也不知让多少孩子乐此不疲。

火车站“天桥”上的老人(王挺老师摄影提供)

对于无数老青岛而言,小时候”天桥“上看火车,”天桥“下看杂耍,那就是天堂。对于后一辈的人们来说,小时候跑到”天桥“上,听火车鸣笛,从栏杆缝里看火车从脚下隆隆驶过,一节一节地数着车厢,在“天桥”上往火车上吐唾沫,在“天桥”上放风筝,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快乐。

亦如上面这张照片中的老人,他或许就是历经了”天桥“多次变迁的见证者,许多年以后,倚在即将消失的”天桥“栏杆上,远望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回顾往昔,仍是一种别样的年代情怀,一种抹不去的城市记忆。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敬请扫码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