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在某平台收到一个新华社的答题邀请,题目如上,正是“2021 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8.1%,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态势?”

既然收到了邀请,我就答一答。

202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单独看这一年,因为它前边是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速几十年的低点——2020年。这一年的增速只有2.7%。因此2021年的同比高增速,有前一年基数低的效应存在。这使得单独看2021年的GDP增速意义不大。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统计机构发布和解释数据,在介绍完2021年的8.1%之后,也都会说一个2021年和2020年的两年平均,或以2019年为基数,2019-2021两年的复合平均增长率,这俩数一个是算术平均,一个是几何平均。后者更准确些,这个数国家统计局公报里给出的是5.1%。这是一个疫情冲击下符合预期的水平。5%以上算是守住了我们的底线。

然后吐下槽。事实上,如果不是公报里给出8.1%的增速和5.1%的两年复一合增长率,这俩数我根据公开的GDP不变价总量数是算不出来的

统计局网站给出的2021年的不变价GDP是这样的

然后这是2020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19年的

如果根据上边这些数来算,2021年的GDP增速,应该是20%。2020、2021两年复合平均增速应该是11%。

然后最新统计局公报给出的数是这个

这里的1143670他也没说是可变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后边接个逗号很快就来了个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很容易让人误解以为1143670是不变价GDP。事实上我对了一下统计局网站,这个数应该是可变价GDP,是含通货膨胀的。不能用它来算GDP增速。

但是如果用之前说过的统计局网站上的1095771来算,很显然2021年的GDP增速不是8.1,而是20%。

另外,如果1143670是可变价GDP,1095771是不变价GDP,那么两者一折,我们得出2021年的GDP平减指数,也就是去年一年所有东西都包含在内的综合通货膨胀水平,是13.1%。

而我们公布的居民消费品物价指数CPI只有0.9%。工业品物价指数只能看到月度的,但只有2021年10月价格超过了13.1%,达到了13.5%。其他月份都很低,前半年甚至一度低到0.3%。全年总体肯定比13.1%都低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消费物价指数和工业物价指数的通货膨胀水平都很低,那么高达13.1%的整体通胀是怎么来的呢?到底是什么在涨价呢?

好了数据吐槽就到这里。这基本上是做宏观数据研究的人,每年年初都会碰到的数据对不上号的问题。等到年中你再来做数据研究,一般这些问题就没有了。因为会调整到合理的水平。当年的过去的都会调。最终大体上都会和谐起来。

那么,假定上述数据是和谐的。我们接着来探讨2021的GDP增速8.1%

其实这个8.1是低于2021年年初的一致性预期的,但最终又是符合预期的。什么意思呢?

去年年初,包括券商和其他各类研究机构,基于2020年的低增长基数,大家对2021年的自然增长GDP增速是有一个很高的预期的,大概是10%的水平。

基本逻辑是这样的2020年的正常合理增速是6%,2021年按十四五缓慢递减到5的逻辑,正常应该也在6%附近,5.9%这样子。两年符合基本上是12%。而2020年的实际增速大概是2%。所以2021年的合理增速就是10%。这是8.1%跟10%比低于预期的地方。

但是到了2021两会期间。当年的会议定调,要利用好GDP高速增长的机遇期,大力推进改革。不追求GDP增速,而要求改革见效。所以当年两会没有给出GDP增速目标。但据说内部是有定调的。GDP增速到6%就行。

所以后来整年的情况我们也看到了。以前增长的第一利器,房地产在2021年被压得十分厉害。各种收紧,两会定的改革的调子主要是落实在了这儿,重点还是去杠杆,拆雷区,防范系统性风险。我们目前的主要方法就是,得着机会能排一点雷就排一点雷。排完一点,就多为后边几年面对的问题争取了更大的空间。2018年是这样,2021年也是这样。事实上要是没有2018年主动改革排雷。到2020年疫情的时候,不知道要有多少资金结构不好的企业集中暴雷,那风险要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这就是抓住一切机会排点雷的重要性。我们看到2022年以来地缘政治冲突又来了。那我们2021年排过雷跟没排过雷相比,抵御风险的能力又强了一些。

所以2021年这是重要的工作,虽然对GDP可能是拉低效果,但可能比涨点GDP功劳还要大一些。

那么既然原来的预期在两会期间被调到了6%。最终实现了8.1%就是超预期,这个超预期是从哪儿来的呢?

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出口。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外出口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其实图中我们也能看到,18年以来,出口增速明显下滑,19年还出现了极为明显的尖峰负增长。到19年底,20年初。中国迅速整理,并成为全世界的供给中心之后。我们的出口重新雄起。看下图中20年初以来那一片连绵不断的红,14年以来从没出现过如此密集而稳定的20%左右的同比出口增长。正是这个因素,使得我们2020年保持了全世界唯一正增长的地位,又在2021年,将我们的GDP打到了8.1%。毕竟三家马车中的另外两驾,以房地产为主的投资正在改革疗伤,消费则始终处于未能有效恢复的阶段。虽然各自贡献了基础力量。但增量因素主要出现在出口上。

而这个支撑因素,大家都觉得2022年可能要消失。因为时至今日海外国家基本都放松了疫情管制,他们的供应应该都在提升,进口需求减少。使得我们的出口自然减少。这是大家都说2022年经济压力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所以与去年不同,今年总的经济政策偏松。楼市也在逐渐放松。促消费的政策也在出台。这是着力想要发挥国内的力量把经济挺上去。

至于长期,则是要看增长因素模型。人口、人力资本、资本存量、科技几大方面

人口因素,我们目前得到的是坏消息,老龄化严重,新增人口历史最低位。劳动力面临着确定性的短缺趋势,抚养比持续增大。所以今年两会,我们看到的很多议题都与人口,延迟退休等有关系,主要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总体来说,这个问题不可逆转。所有措施等到这种迹象已显的情况下再做都显得晚了,只能做一些补救,同时准备好应对。

人力资本因素。我们整体的人口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是一直在提高的。但是近年来的初升高50%淘汰率,以及并不素质的素质教育减负等教育政策,是个不太有利于这个方向的政策。我能理解这么干背后的原因,不太能展开在这里说。但无疑,至少在人力资本提高这个程度上,无论是初等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提升上,目前教育方面的政策表现得并不好。这对于以后要完全靠原发型科技创新来竞争和获得增长的国家来说,隐忧还是不少。

资本存量。这个资本存量指的不是资金,而是现有的资本品,包括房地产、机器设备厂房等等。这里,我们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量的因素。因为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新增投资的盈利受影响。最终会拖累对经济有积极意义的资本积累。这也是一种“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就是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没有太大意义的资本品(劣币)获得了高收益率,而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较大意义的资本品(良币)却没有好的收益率。这样投资者就不去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促进意义的资本品,资本存量虽然量很大,但没有向有利的方向去积累。这对经济发展影响极大。所以最近持续提调结构,不断地想改革结构。但离真正良好的结构还是有不少距离。

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劣币祛除良币,那就是一些效率很低的我们都懂的企业,持续受到各种输血保护,使得本来效率很高的另外一些企业竟然在市场上体现不出竞争优势。这就使得无效产能积累,仍然是资本存量不少,但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发展困难。这些事即使是创新性的领域这样的事也不少见。所以最近长城汽车递了一份两会提案,建议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统筹发展闲置产能。她核心想讲什么其实大家都懂。只不过每一份受保护的“劣币”都涉及各家碗里的菜,要想给去了,难上加难。这是我们的资本存量问题。本质其实还是市场化制度还不够的原因。

而有积累发展意义的资本存量整体呈现什么样呢?这是一张固定资产投资里一个分项,设备工器具投资的同比数。

设备工器具投资其实就是企业用来增设备,扩产能的那些投资,可以看到这东西的增长一直在下滑。近几年几乎就没有增长了。为什么呢?因为企业买新设备,搞新机器,不赚钱。这样的话,经济增长的前景就还是有隐忧。解决的方法,一是改革制度,让有效率的企业更赚钱,从而让他们更有动力去购置新设备,扩大再生产。第二是科技创新,创造新的利润点。这两件事都不容易做。

最后是科技因素,我们努力在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够。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既不是研发投入,也不是实验室科研以及专利数。而是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毛利率的普遍上升。当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我们现在还处于在研发投入、实验室科研,和专利数上努力去投入的阶段。消费品茅台等是我们最高毛利率的领域。至于什么时候能出现一批高毛利的科技企业,像美国的制药公司、软件公司以及苹果这样的综合科技公司一样。这个不好预测。但无疑,要到那个程度,才是科技引领经济的时刻。

好了,这就是经济中长期和短期的东西,以及一些数据的东西。革命远未成功,同志们还都要心平气静的努力。我很明白新华社抛出这个题想要什么答案。

但,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大家庭虽然成就不少,但还是面临不少隐忧,同时还远未达到理想目标,从而心平气静的接续奋斗也很重要。

毕竟过去几十年的成绩,我们都是在这样心平气静的努力中获得的。这种沉静的努力才是我们持续成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