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开始,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成为当时中国最沉重的话题,面对拥有巨大装备优势的苏联百万大军,新中国极为紧张。

要知道,即便是经济极为发达、科技十分先进,更有着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做后盾的欧洲诸国,面临苏联的钢铁洪流,都始终在瑟瑟发抖,更遑论同时得罪了美国和苏联,经济总量又远不如欧洲的中国了。

1979年初,中国对越南发动了自卫反击战。反击战发起后,中国北方的部队都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与前苏联、蒙古接壤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均按照预先号令进入临战,四大军区的乙种步兵师补充人员装备扩编为战时甲种师,各野战军离开营区进入野战地域,先后动员了200多万部队,主要是为了防止苏联对中国的突然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著名军事评论家和军事作家久留岛龙夫,在1979年出版的军事小说《明斯克号出击》里,假设了苏俄在1979年发动战争,入侵了中国,第三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在小说中,他认为:中国军队一开始猝不及防,武器和装备都落后于苏军,在苏军坦克化洪流和先进战机的打击下,损失极大,被苏军攻打到华北地区,北京险些失守陷落。战争持续一年后,解放军在西方武器的支援下,打败了苏军的机械化部队。

实际上,从1958年起,中国军方就很担心我们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那时候首都北京面临两个战略方向的威胁,一是敌人的机械化部队从渤海登陆天津塘沽,可以在一昼夜内直扑北京,沿途无险可守。二是张家口以南,再到八达岭,就这么几条防线,战略上没有纵深,也是一马平川,如驻西伯利亚和蒙古苏军坦克部队突破张家口山地防线,那么北京就会立即失守。1967年中央军委提出在华北平原堆筑满足300个步兵师使用的人造山,每座山造价高达5000万元。

如果中苏爆发全面战争,解放军空军的轰-5和轰-6轰炸机会从海拉尔机场起飞,直接突击苏联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的编组站和重兵集结地。为了弥补轰炸机突防性能不足的缺点,中国甚至为此研制了一种战术氢弹,绰号“西伯利亚单程快车”。1970年4月,中国空军和320厂开始执行代号119任务,该任务通过改装强-5强击机为核攻击机,携带核弹执行攻击苏联境内重要目标。强-5核攻击机可以从海拉尔机场起飞,突击后贝加尔的苏联战略薄弱地带、西伯利亚铁路沿线编组站和重兵集结地。

1970年8月,强5特种武器机首飞,随后完成6架强5特种机的改装并交付部队,1972年中国实施了一次强-5强击机地空上仰甩投氢弹的试验,这是我国首次投掷小型氢弹的实弹。

2014年1月,军委主席视察沈阳军区边防九团三角山边防一连,这个连驻守的阵地不远处就是神秘的布素里要塞区,苏联人过去曾称之为“嘎仙洞军事基地”。该基地占地25平方公里,1967年开始建设,曾经是亚洲北部最大的战争前进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油库和武器库,以及庞大的能直接开进火车列车的地下导弹库和武器弹药仓库群,可以保障方面军级别的战役军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我们再看看苏联方面。尽管在七八十年代中国总是指责苏联在中苏蒙边境陈兵百万。但是实际上那时候苏联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武装力量并没有对华发动全面战争的能力。

首先是薄弱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了苏军的战争力量。远东地区的补给命脉——贝阿铁路在1986年才修成双线,在这之前西伯利亚大铁路都是单线的,运力无法满足百万苏军的后勤需求。在1985年,苏联远东军区一共只有18个师,再加上西伯利亚和驻蒙古的几十个师,这些部队理论上应该有一百万员额,但实际上多是简编的很差的不满员师,战斗力远不能跟苏军的西方集团相比。

中国东北几个大城市都是工业城,而且要塞化,想速战速决不太容易。苏军从满洲里经海拉尔—齐齐哈尔,沿铁路突击完全要塞化的哈尔滨,会遇到极大困难。

要塞化的哈尔滨对于苏军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障碍,远东军区的18个师在这里必然会遭到重大损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量资料的解密,人们才知道哈尔滨的要塞化程度,这座城市坚固的令人难以想象。

很多军事学者描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哈尔滨地区的军事防御,都认为中苏战争打响后,中国必然放弃哈尔滨,认为哈尔滨地处中国最北方,如遭到苏联入侵,会受到苏军从西部海拉尔方向、北部黑河方向和东部牡丹江方向的三面夹击,孤立无援,所以防御难度极大,在军事上属于稍许抵抗就放弃的地区。但如果从哈尔滨地理条件、苏军进攻规模和当年我军备战规模看,我们恰恰可以坚守哈尔滨。

当年的哈尔滨拥有最完善的军工体系,大量的国防院所和兵工厂,能独立研制和生产轰炸机、直升机、地空导弹、航空炸弹、空地导弹,坦克和装甲车、自行火炮,重型牵引火炮,各种大口径弹药。

当年的哈尔滨,还拥有庞大的训练有素的民兵组织,1978年统计,哈尔滨有民兵125万,其中基干民兵就有73万。编制291个团,29个高炮连,55个地炮连,210个迫击炮连,144个重机枪连,120个反坦克火器排,155个坦克爆破班。

哈尔滨还拥有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以7381和03/04工程为代表的地下堡垒群,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钢铁堡垒,侵略军的坟场,定叫苏修有来无回!

即使苏军用战术核武器把地面建筑全部轰平,也不会削弱抵抗程度,进出黑龙江省的几乎所有铁路和公路都经过哈尔滨,所以打不通哈尔滨,苏军不能南下。哈尔滨周围地形比较崎岖,有许多咽喉要道。

中国东北的交通还有个特点,哈尔滨、长春和沈阳三个大城市被一条铁路线连起来,攻克一个才能攻克下一个,即使苏军攻克了哈尔滨要塞,他们还将面对要塞化程度同样高的长春要塞,然后才是沈阳。所以很有可能苏军会在东北的三大要塞抵抗下将血流干,保守估计苏军打不下长春,乐观一点,他们连哈尔滨都过不了。

如果驻蒙苏军的十几个师,从二连浩特方向经张家口进攻北京,或直取山海关封闭东三省,也显然不够,当时苏俄的重点是砸烂西欧,在远东地区是采取守势。西伯利亚、外蒙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情况,也无力支撑苏军的重装突击集群快速前出,遂行大纵深作战所需的后勤保障。

所以,1979年的中苏两国,都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在苏联解体后,中俄双方才发现:当年都高估了对方!

苏俄在中苏边境大约只有43万人的规模,如果再加上苏联在蒙古驻扎的5万多军队,以及同样在中苏边境驻扎的克格勃边防军及其他武装力量,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地面部队,总兵力大约只有百万的一半,50万余人。

而以50万人的兵力,苏联其实是不具备立刻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的能力的。更何况,苏联的这些在中苏边境的驻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武器装备并不先进,甚至相当缺乏的守备师。

这样的部队不但缺乏训练,而且武器装备也相当落后,有一部分部队装备的仍是苏联二战时期的落后装备。要想靠这样的军队作战,最起码需要1-2个月才能动员起来。

而对于苏联的真实情况,中国当然是了解的,邓小平曾说过,苏联要想发动对中国的大规模入侵,“起码要从欧洲调100万人”。

但是,中国依然没有放松对于北方防线的重视程度,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部分兵力和精锐部队,依然驻扎在北方的各大军区。

这些兵力包括:陆军97个主力师,占据185个主力师中的52%,22个守备师,占据47个守备师的47%。这些部队的总兵力高达172万人,而这,还不包括260万民兵。

空军方面则也不遑多让。当时,中国670架轰炸机之中,有305架驻扎在北方,555架攻击机中,有350架也被派往北方四大军区。

至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更优先供应。例如,当时解放军只有11个坦克师,这其中有8个被部署在北方四大军区。

可以说,为了应对苏联,中国几乎将大部分精锐部队都部署在北方,以防御苏联可能带来的进攻。

如果喜欢,就请:分享 点赞 在看

·END·

图文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仅作讨论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