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爱迪生

在社会中生存,重要的不仅是智商,情商同样重要。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在自己的小世界中“画地为牢”,需要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群体之中。

中科大神童谢彦波,15岁读硕、18岁读博。因为读博时和导师相处不好,没能顺利毕业。转到普林斯顿大学跟随诺贝尔奖得主读博,曾经是“最有希望得诺奖的人”。在美国时与导师关系不好,再加上“卢刚事件”爆发,被美国列为潜在危险,被遣返回国。

天才少年初显风采

谢彦波出生于湖南,父亲是物理教师。由于父母工作原因,谢彦波一岁时去乡下跟着奶奶生活。奶奶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不会教育小孩子,只确保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谢彦波与乡下的小朋友格格不入,不愿意与他们一起玩,不愿意说话。

直到谢彦波上小学时才被父母接回城里,因为奶奶没有教过他怎么说话,谢彦波错过了语言发育期。谢彦波到了入学的年纪,还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母亲认为他天资愚钝,但是父亲不认同。父亲认为谢彦波是“大智若愚”,只要好好引导,谢彦波肯定能够“扶摇直上”。谢彦波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

谢彦波二年级时,父亲发现他在做五年级的练习题,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谢彦波听过一遍老师的讲解。谢彦波虽然说话迟缓,但是他的接受能力非常强。至此,父亲发现了谢彦波的思维天赋。

父亲发现他的天赋之后,觉得谢彦波已经不适合老师的教书速度了,他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所以指导谢彦波进行自学,不能浪费了他的天赋。谢彦波除了每日去学校上学之外,还需要在家自学高年级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父亲为他制定了严格又充实的时间表。谢彦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他唯一的消遣就是滚铁环,俨然是一个“书呆子”模样。

小小年纪的谢彦波终日以书为伴,没有多少与别人交流的经历。谢彦波在小学时期就已经成果斐然,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学完了初中的课程,四年级学完了高中的课程,五年级就已经进行大学数学的研究。

谢彦波小学毕业后,参加高二年级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谢彦波“天才少年”的名声传遍了湖南,传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耳中。中科大闻风而来,对谢彦波进行了学业考核,发现他已经学完了高中的所有课程。为此中科大录取谢彦波进入到少年班

天资过人情商却低

父亲对谢彦波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对他的情商的培养,要求学习以外的事情一律不准传到谢彦波耳中。谢彦波从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成绩优异。所以性格就有一些傲慢,尤其是小学毕业就升入中科大少年班,更使他的心态膨胀。

谢彦波年龄小,没有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他的父亲又没有对他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所以性格中就有一些“唯我独尊”的骄傲自大。

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谢彦波的心理健康成绩不及格,老师尤为担心。谢彦波只用三年就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谢彦波大学毕业后,成功考为中科大的研究生。当时谢彦波只有15岁,15岁读硕,是当时整个中国最年轻的硕士生。谢彦波跟随于渌院士读硕,与于渌院士的关系不太好,但是于渌院士包容他,让他顺利毕业了。

硕士毕业后,谢彦波因为自己年纪轻轻就取得如此成就,更是“目中无人”。谢彦波18岁时跟随周光召院士读博,周院士最看不上骄傲自满的学生,而谢彦波处处与他作对,根本不服管教。两人的关系也不怎么好,最后周院士认为谢彦波没有做博士的品格,所以没有发给他博士证书。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谢彦波一气之下决定去美国进修。谢彦波转到普林斯顿大学进修物理,因为其天才的名声,拜入诺贝尔奖得主普利·安德森的门下。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所以谢彦波被认为“最有希望得诺贝尔奖的人”。

矛盾爆发被遣回国

谢彦波将他的狂妄自大带到了美国,在美国时与导师仍然不和。谢彦波得意洋洋得给导师看论文,结果他的得意之作被导师批评得一无是处,骄傲的谢彦波怎么可能接受失败呢?所以谢彦波半夜跑到导师家中找他理论,非要让导师承认他是正确的。两人大吵一架后,谢彦波与普利·安德森不和成为众所周知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只是这样,谢彦波也不会落得一个被遣回国的下场。只不过“卢刚”事件的爆发,谢彦波被美国列为了潜在威胁。“卢刚事件”是一位北大的留学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和,所以枪杀了导师。谢彦波与导师也不和,一时间普利·安德森感觉自己的生命安全时刻被谢彦波威胁。

普林斯顿大学为了保证安德森的安危,所以与中科院联系,希望能将谢彦波遣返回国。遣返回国意味着谢彦波的留学生涯以失败结束,也意味着谢彦波与诺奖无缘。

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谢彦波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一直以来,他都因为自己的“神童”光环而自视甚高,不接受失败。因为不接受失败反而更容易失败。谢彦波接受了中科大讲师的工作,回到国内很快结了婚,过上了普通的生活。

谢彦波本来有一片光明的前程却毁在了他的低情商上。小学毕业后进入中科大少年班,被誉为中科大神童15岁读硕、18岁读博,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机会,结果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和,转而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在美国时与导师关系也不好,博士学位没有攻读完成不说,反而被美国列为潜在危险,最终被遣返回国。

成才必先成人,教育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济之以学问,助之以德行”,在教育过程中,要德育、智育要双管齐下。不要让莘莘学子重蹈谢彦波的覆辙。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