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汉代王褒《僮约》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可以推断秦汉时期,巴蜀地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茶文化,在唐宋时达到鼎盛,也是从这一时期起,饮茶用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唐以前是羹饮法,唐代是煎茶法,宋元时期是点茶法,明清至今是瀹饮法,所以不同朝代的茶具也各有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代王褒《僮约》

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的茶叶样品为煮(泡)过的茶叶残渣,为目前已知世界最早的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托盏是一种以托和盏组合而成的茶具,托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至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的风行的饮茶用具。盏托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

西晋青釉托盏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饮茶的早期阶段,茶具尚未固定下来,碗既用于进食喝水,又用于饮茶。中国最早的茶具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最初饮茶需要煮沸,因碗热烫手,于是出现了托盘与之配套使用。

北朝青釉托碗

饮茶是唐代遍布城乡、无异米盐的社会风尚,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煎茶法在唐代盛极一时,法门寺唐塔地宫曾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御用茶具,这批茶具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廿两,盐台一副重十一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七事重八十两”等,这套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等级最高的金银茶具,是唐代宫廷饮茶风尚盛行的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琉璃茶碗、茶托(法门寺出土)

唐代宫中也常举行茶宴,《宫乐图》反映的就是当时宫女饮茶自娱的场景。而每年三月新茶采摘后必须十日内快马加鞭的送进宫去,因为清明茶宴是唐代宫廷清明节举行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不仅有王公大臣、皇亲贵戚,还有外邦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人宫乐图》

1957年在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平康坊遗址出土的茶托足内刻“左策使宅茶库”字样,说明唐代一些贵族家中设有专门的茶库,与此茶托同出的有6件鎏金银茶托,为了解唐代贵族阶层使用的茶托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鎏金莲瓣银茶托

晚唐时,点茶法出现,即在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水沸后,执瓶向盏中冲茶。点茶的技巧在于点汤,所以汤瓶是重要用具,它的设计便于手持向体积小的茶盏倾注沸水。

唐白釉瓷汤瓶

这套杯盘是由南朝青釉五盅盘发展而来。五盅盘因盘内置五个小盅而得名,是用来喝茶或饮酒的器皿。东晋时始有出现,南朝时较为多见。隋唐时北方出土白釉杯盘有的盘底没有三足,杯多为平底敞口,五至八个无定数。

唐白釉杯盘

唐代奉道学仙之人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甚至可以羽化登仙,道家所说的“仙风瘦骨”就有“瘦”这一项,升仙要仙鹤来接,身材偏瘦者,仙鹤才能驼动,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饮茶使人消瘦之说。

唐白釉“香花茶果”碗

唐代煎茶法被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为时尚,点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烘盏、候汤、击拂、烹试一整套程序。之后还要进行斗茶,就是审评茶叶质量和比试点茶技艺高下。一经产生,便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被称之为“盛世之清尚”。

南宋审安老人所著《茶具图赞》是现存最早的茶具图谱,以白描手法绘制了十二件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冠以名、字、号,按宋时官制配以衔职,介绍其功能用法,反映出宋代社会对茶具的钟爱,《知否》里就提到过“十二件大玉川先生”。

存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捣碎茶团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转运”,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叫“胡员外”,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制盏托叫“漆雕秘阁”,茶盏就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帅”,用来清洗茶具的方巾叫“司职方”。

斗茶胜负一是看茶汤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以纯白胜清白、灰白、黄白;二是看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无水痕,“咬盏”(汤花浮面紧贴盏沿不退)久者为胜。由于茶色尚白,较大反差可以显示茶色,斗茶活动中首选建窑黑釉兔毫盏。

宋黑釉兔毫盏

宋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金代怀仁窑黑釉油滴斑碗

宋代盏托的经典造型是托为盘式,盘中心凸起一圈,上放小盏,这件玛瑙盏托的造型即是如此,玲珑别致,精巧可爱。

宋玛瑙盏托

南宋 莲花式银盏托

南宋釦金玻璃杯

整器呈如意头状,口沿釦金(釦,音扣,以金银缘器也),其上装饰镂孔錾花卷草珠点纹,椭圆形浅盘表面光滑。其为茶具,功能是将泡好的茶汤倒入茶杯后,嗅留在杯底的余香,即闻香杯。

宋代,由于朝廷对于器具极为讲究品位,因而釦器之艺大盛。

辽代契丹人深受汉民族文化影响,及至北宋,随着两国边贸茶叶量的剧增,宋人的饮茶习俗也在辽国普及。辽人点茶的“煮、碾、罗、点”等一应程序均与中原大同小异,其茶具亦与唐宋茶具一脉相承。

辽鎏金海棠形银托盘

明清时期的瀹饮法,一改唐宋时期的煎煮法,被后人誉为“开千古饮茶之宗”,饮茶方式的改变,使茶具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当时的士人们把品茗看成艺术,并在茶具上题字刻画,极大提升了茶具的艺术韵味。

茶船是垫放在茶壶底部的茶具,既可以增加茶具的美观性,又可以防止茶壶因过热而烫伤桌面,有时还可以用作湿壶、淋壶时蓄水之用。明代开始出现这类船形的盏托,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茶船要与茶壶的造型、色泽、风格相匹配,起到和谐效果。

明仿官窑茶船

清青花八仙茶船

明代出现的锡制茶具备受文人推崇,从现存明代器具来看,锡制茶具占据了很大比例。归复初所制“归锡壶”的名气很大,直到乾隆年间,扬州一带出售的锡壶仍以“归锡壶”为最贵。

明“归复初制”锡壶

随着瀹饮法的普及,锡原料纯度的提高、制作工艺的精进,以及文人的推崇,锡制茶具在清代继续使用并流行,制作日见精良。

清鸭形锡茶壶

清 石楳款朱坚刻梅花题诗锡壶

盖碗是流行于清代的饮茶用具。用盖碗喝茶,一手把碗,一手持盖,一边以盖拨开漂浮于水面的茶叶,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细品香茗。使用盖碗又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可谓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

清粉彩锦荔枝盖碗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盖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