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朗诗

震泽,是太湖周边唯一与太湖别称同名的江南古镇,拥有二千多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镇,到了清雍正四年曾设县,夏禹治水留下过足迹,万代陶宋事业发祥地,清代“学究天人”王锡阐、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施则敬和“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的家乡。自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中,最为古老,最具影响的是慈云寺塔、师俭堂。

震泽古镇漂在水上,远离喧嚣,偏居一隅,时光悠悠,是一座去了还想再去的古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历经2000多年,岁月更迭初心却未曾改变,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美丽。

宝塔街,旧名东大街,位于荻塘河之北。街与河并行,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约400米。是古镇最精华的路段,街上铺着石板路,街面不宽,中段尤窄。最狭处两旁屋檐间留一线天穹,行人沿店面作壁虎行反可不湿衣衫,成为烟水江南一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宝塔街,可以通过仁里坊看见慈云寺塔。此塔相传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已有1750多年历史。而透过拱门拍摄宝塔,正是极佳的摄影角度。

慈云禅寺坐落在震泽镇宝塔街东侧,原名为广济寺,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为苏州市吴江区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佛寺之一。唐代以前,寺院以宝塔为中心,唐代以后,演变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云寺塔坐落在慈云禅寺内,是一座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六面五级,总高38.44米。由塔壁、回廊、塔心组成。自第二层起每层施平座腰檐,内有木梯可拾级而上。塔内四、五层有楠木刹柱直透顶端。塔刹由覆钵、仰莲、相轮、宝递、宝珠、宝瓶组成。

慈云寺塔与禹迹桥互成对景,互相映照,构成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拱桥塔影”景观。登上最高层,府视禹迹桥下的汩汩流水,定会激起人们对大禹治水精神和功绩的感慨和联想:远眺阡陌街市,一派锦绣水乡风光尽收眼底,更是心旷神怡,催人奋进。

师俭堂,震泽望族徐氏祖产,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大宅门。

师俭堂内陈列着清代的家具,内宅贯通的厢楼建筑,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代表。

师俭堂砖雕门楼、庭院、厅堂…都是让人熟悉的江南老宅。但也许是因为人烟稀少,师俭堂流露出端庄与大雅的气质。这是清同治三年徐氏先祖建造的老宅,三面临河,前门可上桥,后门可下船,水陆称便。

师俭堂占地2700平方米,面阔五间,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间。

师俭堂集河坞,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亦动亦静,亦庄亦谐,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为近代江南民间建筑所罕见,堪称水乡大宅门。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

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

古桥、古塔、古寺、古庙、古宅……每一个古迹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浸染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与古朴色彩,在这里酝酿出别样的岁月余味,走进震泽古镇让人仿佛穿越历史,周遭的时光也慢了下来。与游人如织的其他热门古镇相比,苏州吴江的震泽古镇少了些喧嚣,多了些水乡的安静,原汁原味的江南韵味在行走的人群中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