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大家的目光都在乌克兰,看了一些外网的消息,真的是感叹,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战场上,生命实在太脆弱了。一颗子弹,一轮炮击,一波轰炸,人就没了。不但没了,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和其他生命放在一起,只是一串数字,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

但是如果在国内,如果打工人在公司里上班时猝死,那也是一串数字,当然这一串数字,是打工人能够获得的赔偿。

有些人问过我了:人都走了,谈钱还有用吗?

人是走了,但他的家人还在,他肯定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良好的照顾,尤其是孩子和老人,所以赔偿还是有用的。

对其他打工人来说,也是如此。人非草木,我的同事说走就走了,我肯定是有情绪冲击的,再看到他的家人得到了合理的赔偿,那么心情可能会稍微平复一下。

所以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这种保障,让员工一定程度上能免除后顾之忧。

不久前,一家公司的算法工程师在下班时间猝死在公司的健身房。留下怀胎两月,没有工作的妻子,以及每月2万+的房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传公司大手一挥,掏出2000万补偿家人。这种剧情在电视剧里常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现实。

我理解这个话题很沉重,但依然值得讨论。作为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从业者,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到底打工人能够得到多少补偿。大家也可以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希望大家再也不用二次打开这篇文章,就让这篇文章在收藏夹里永远吃灰。

01

工伤能赔吗

工伤赔偿的前提:得确认是工伤。

具体什么算工伤?

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工伤保险条例》第13和14条。我这里不复制了,但简单罗列一部分关键信息,可以认定工伤的包括:

  1. 因为工作导致的伤害,所以要求发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

  2. 不在工作时间的,就要明确是在做工作相关的事情;

  3. 不在工作地点的,要么是在上下班路上,要么是因工外出。

有些情况,无法判断是因为工作导致的,所以第十五条里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敲黑板,48小时内。

所以,以目前的标准,如果是突发疾病去世,想要算成工伤:

  • 既要在合适的地点:工作场所、上下班路上、因公外出;

  • 也要在合适的时间:48小时之内。

如果这位小伙子下班打卡后离开公司,在家门口的健身房出事了。这事情就变得有些麻烦了——很难认定他的猝死是因为工作导致的。

但是,这位打工人是在公司的健身房出的事,公司健身房被认为是公司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供的附属设施,所以申请工伤,还是有希望的。

看过知乎王瑞恩律师的一篇回答,摘了一个之前在北京的工伤判例:公司自己没有健身房,但有合作的健身房,员工健身后猝死,依然被认定为工伤。

之前有一个武汉的打工人春节里猝死在家里,但如果没有证据证明他当时在加班,想要申请工伤,就变得非常难了。

当然,这些年对于工伤赔偿的标准,也有一些讨论。

以「48小时」为例,这个标准当时是因为难以判断疾病是否是工作引发,所以一刀切给了「48小时」。

今天再看这个规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对于家属来说,总是希望挽救自己的亲人的,时间接近48小时,抢救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家属是不是要做放弃?

不放弃,可能就不算工伤了;放弃?这合适吗?

02

工伤能赔多少

如果工伤能赔,对家属来说,还是一笔重要的钱。

工伤赔偿主要是三个部分:

  • 丧葬补助

  •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 供养亲属抚恤金

丧葬补助金

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个月,以北京为例,这笔钱接近9万元。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21 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2021 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7412 元。因此最新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 47,412 元 × 20 =948,240元(全国统一)

供养亲属抚恤金标准

配偶=工伤职工生前本人工资×40%,其他亲属=工伤职工生前本人工资×30%。

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这笔钱主要是提供给无工作能力的亲属。所以具体来说:

  • 父母算不算,还要看他父母的年龄,是否 属于无工作能力。

  • 对妻子来说,怀胎十月期间肯定是可以领抚恤金的,之后能领多久,不好说。

  • 对孩子来说,未出生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获得补偿,大概能拿到他18岁成年。

坦白说,工伤的补偿,最核心是在一次性工亡补助金,这笔钱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还算是合理赔偿。但是对于一个算法工程师来说——据说他负责的是音视频算法,这种人才更为稀缺,收入更高。

这接近百万的工伤赔偿,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得不偿失。

03

商业保险能赔多少

还好,这位打工人所在的知名互联网公司是为员工提供商业保险福利的。

而操刀设计这个福利的,恰恰是我们人力资源行业内的知名外企咨询公司,和我也有一点渊源,介于我并没有拿到官方授权,所以不能暴露公司名,为这家优秀的公司做点宣传了。

传统的企业商业保险主要包括这几种保险福利:

  1. 定期寿险

  2. 补充医疗保险

  3. 员工自选福利

前两种福利,是绝大部分大中型公司都会提供的保险福利。给大家讲解一下:

1、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就是员工去世,保险公司赔付的一笔钱。

和工伤不同,无论员工去世是否和工作相关,这笔钱肯定赔。

一般来说,在绝大部分外企,赔偿金额差不多在24-36个月的月薪。

互联网公司也是沿用了按照月薪倍数进行定期寿险的保额设计。据网友反馈,公司设定的理赔金额是:36倍月薪。

对于绝大部分职场人来说,这可能是接近3年的年收入。但对于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来说,可能有些不同。

这里的36倍月薪,指的是基础薪资,不包括13-16薪,不包括年终奖,不包括股权激励……

这位打工人,基于他的工作性质,加上能够承担一个月2万多的房贷,目测月薪5万还是有的。

所以预估定期寿险的赔偿金额,大约是 5 万 x 36 = 180 万元。

当然再强调一下,虽然看起来是一笔非常大的金额,但是我真诚地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都永远得不到这笔钱。

但确实对于他的家属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笔收入。

2、补充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是根据你在医院门诊或者住院时的消费,给你按照医保的比例帮你返还这笔花费。

在业内,我们对于这种保险并不太认可,因为它的赔付逻辑是:

医保卡里花了多少,我就赔多少。

本质上说,这不是保险,这是报销,并不能完全起到保险保大病的价值,所以近年来,大病医疗保险异军突起,成为企业和老百姓们看重的保险。

当然,如果买大病医疗,我有两个建议:

  1. 跟着公司买,公司是团购,保费更低,保障可能更好;

  2. 务必买「保证续保」的产品

我之前写过一篇,年过三十如何购买商业保险的文章,纯干货无广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回顾一下:《》

3、自选福利

自选福利,是企业提供一笔福利预算;员工可以用这笔钱升级自己想要的福利,如果企业提供的钱不够,员工还可以自费加钱购买这些福利。

据我所知,这家公司是提供自选福利的。

如果这位同仁额外在字节的自选福利中,选择加码定期寿险,赔付可能更高。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员工宁可用福利积分去换米,换油,换戴森,也不愿意用福利积分来升级自己的保险保障。

我记得我在Mercer时候就买过自选福利,除了公司给我掏的福利预算(大约3000多)之外,我还自费花了5000多。

我给自己升级了36个月的寿险保障(虽然我不想得到理赔),给自己升级了可以去私立医院的高端医疗福利,避免去公立医院排队,还给我的老婆买了高端医疗福利,虽然我老婆从不看病,但后一年,我老婆生娃,理赔了5000多,其实等于没花钱……

自选福利在定期寿险加码是很有价值的。

因为医疗险是不能反复报销的,买两份医疗险,但最后只能理赔一次,这个很合理,因为保险是保你的损失,你花了1000块看病,结果得了2000理赔,确实不合适。

但是寿险不同,谁能给生命限价呢?

所以在寿险上加码,保险公司是肯定都要赔的。你买多少,就赔多少。

04

写在最后

接近 100 万的工伤 + 36 倍月薪的寿险 + 按照员工薪资比例发放的抚恤金。

这可能就是员工能获得的全部赔偿。当然,前提是工伤要认。

工伤不认,员工家属能够得到的就更少了。

所以,我一直很推崇谷歌、腾讯推出的死亡福利,员工无论什么原因离世,企业都会给补偿,甚至负担学费,发放部分薪资一直到员工的子女长大成人。

虽然这背后都是保险公司在承接损失,但对于员工来说,这意味着企业不但愿意给他提供薪资收入,还愿意为他保障家庭周全。

这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企业文化。

一个真正优质的企业,会为员工未雨绸缪,规划各种福利,不仅保障员工现在的收入,也保障员工未来的生活治疗。

而对于打工人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这点钱真的不值得,身体健康,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

一旦人没了,对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再多钱也没法让他的孩子再见到自己的父亲了。

这位打工人的规划,不可谓不细致。这几年在北京打拼,赚取高额收入,买房在广州,未来等孩子大了带着孩子回广州上学,可能也会找一个没有那么拼那么累的工作。

规划没半点毛病,但是健康问题上,我们普通人没有容错率……

觉得文章有收获

麻烦点个+在看

让更多同学看到

更多人力资源深度课程(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