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临近过年的一天晚上,大多数人都正在家吃团圆饭,东北地区天寒地冻,有一位老人穿着单薄,艰难地行走在大雪中。

这位老人已经71岁了,在走到一个部队附近时,老人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中,他的四肢已经被冻得麻木了,但依然努力往前爬行着,仿佛有什么任务一定要完成。

这时有一辆部队的车经过,在雪窝中发现了冻僵的老人,有一名年轻军人,下来查看老人有无大碍,看衣着他像是一名团长,就在他看到老人面貌的那一刻,他突然一惊:“这不是团荣誉室照片上的英雄吗?怎么在这儿躺着呀?”

随后,几名战士把老人抬到了部队休息室里,老人苏醒后,立马起身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向眼前的年轻团长报告着48年前的那一场阻击战。

这位老人为何会在团荣誉室的照片上?如今为何又躺在大雪中?48年前的阻击战为何这时才来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老人名叫常孟兰,团荣誉室的那张照片,是常孟兰老人在解放石家庄战斗中,拍得立功纪念照,后来在执行一场阻击任务时,常孟兰老人与战友们走散,苦寻队伍48年,晕倒在雪地中被部队里的王永久团长救起。

1944年,解放军同志来到了石家庄一个小村庄里,他们的革命精神影响到了常孟兰,他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的一名战士,跟随部队英勇抗战,很快就成为了四纵十旅三十团三营八连二排长。

1947年时, 部队收到命令,攻打石家庄,常孟兰所在十旅被派到石家庄东北面突击,云盘山便成为了此处的唯一制高点,如果打下云盘山,相当于战斗胜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攻打云盘山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升为二排长的常孟兰身上,常孟兰对此次战斗十分重视,连夜召开了会议,部署了战斗计划,二排战士们合力运送了2000公斤左右的炸药。

第2天天还没亮时,常孟兰就命令一部分战士先去点燃炸药,打得敌军措手不及,他率领着二排的战士们,一往无前,云盘山上的敌军被打的四处逃窜,这一战打的也十分顺利,没过多久我军就拿下了云盘山,二排的战士们站在山顶上高声欢呼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高地的拿下,促进了石家庄解放战争的胜利,常孟兰也因此被记一大功,在解放石家庄后,《晋察冀日报》的记者为二排的几位战士拍了一张合影,就是开头挂在团荣誉室的那张照片。

1948年11月19日,黄昏时分,常孟兰所在部队正在转移,到达北京延庆县桑园镇时,迎面碰到了国民党“暂三军”。

这时常孟兰一队并没有多少人,而且敌我装备差距也十分巨大,而那时国民党军已经开始停下排兵布阵,眼看当前形势处于敌强我弱,三十团团长决定先行撤退,为避免部队战士们有大面积伤亡,需要有一队人来吸引敌人的主要火力,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八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战可能是有去无回,常孟兰主动找到了时任八连连长的何有海,申请参加此次任务,他的这一决定,让战士们都十分惊讶,常孟兰在五班里又挑选了7名尖子兵而他们8人要面对的是一个军。

出发前,连长何有海对这八人说道:“你们只要能拖到天黑,大部队就安全了,完不成任务,不能后退半步,能不能做到?”
常孟兰和其他7名战士坚决地回答道:“能。”
就在大部队准备撤离时,其中一名战士问连长:“我们什么时候撤退?”
连长何有海说:“大部队安全后,我在山那边吹一声长号,你们就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长的这句话让常孟兰铭记在心中,他明白,这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战斗,而那声长号就是他们生的希望。

敌军越来越近,常孟兰带领着7名战士,隐藏在一个小山坡后,他派了一名小战士在阵地100米左右,时刻关注着那一声军号声。

一段惊心动魄的等待之后,常孟兰观察到敌军已经进入射程范围,战斗一炮打响,我军虽只有8人,但打出了千军万马的阵势,常孟兰等人战斗力十足,不断的向山谷下展开射击,战斗刚开始时,消灭了不少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敌军毕竟人数众多,一波被打退,就发起了第2波进攻,他们8人在山头上顽强抵抗着,打退了敌军的三次进攻,我军战士已经有人负伤,但还是依然咬牙坚持着,弹药也逐渐不足,山下这时传来了汽车和坦克的声音,是敌军的援军到了。

天已经快黑了,却依然没有等来军号声。

那名负责听号声的小战士说:“排长,这再打下去就是送死呀,大部队撤离的也有一会儿了,要不我们就撤走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孟兰也知道当前战况对我军十分不利,但军令如山,没有军号声就是没有完成任务,坚决不能撤退。

他高声呼喊道:“号声不响,不能撤退,继续打。”

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一个半小时,此时周围已经被黑暗笼罩着,按照计划大部队应该已经安全了,几名战士督促着常孟兰撤退,但连长的那句话,一直回荡在常孟兰的耳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人发起了第4轮攻击,打了一颗照明弹,常孟兰8人的位置在强光下完全暴露了,随后敌军开始了猛烈的炮击,有两名战士没有来得及躲避,当场牺牲了。

重武器的攻击让众人毫无反击之力,敌军看见他们只有几个人,便冲了上去,仅剩的7名战士拿起手中的枪,做着最后的斗争,常孟兰提起身边的一挺机枪,奋不顾身的往前冲去,敌军看到常孟兰如此不要命,也不敢上前了,常孟兰一路冲锋,一口气跑了几十里地,竟奇迹般地突围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常孟兰反应过来时,他也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发现只剩下自己了,那两名战友已经牺牲,那最后的五名战士也不知所踪,一时间,他心中很是自责,还没有听到那声军号,也没有给部队复命,就不能算完成任务。

于是,常孟兰就沿途打听大部队的下落,开始了漫长的归队之路,一路小心,躲避着敌军,在那时,战事频繁,战士们也是四处奔波,根本打听不到任何消息,他就只能先回到老家。

一路上颠沛流离,乞讨度日,当常孟兰回到家乡,村民们看到他衣着破烂,都笑话他是一个逃兵,而常孟兰当兵时的证件也没来得及拿,身上没有什么勋章,不能证明自己,他在村子里的日子,过得也十分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常孟兰在新中国成立前赶到北京,只会亲眼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他在北京找到了一个专门负责收容是在老兵的部门,填了自己的相关信息,领导确认了他的身份后,给他写了一封介绍信,发了路费便让他回家等消息了。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40多年,在这期间,除了在他面前牺牲的那两名烈士,其他5位战友的家里他都去拜访过了,然而得到的回答都是,没有任何消息,他便开始打听连长何有海,却得知他在抗美援朝战斗后没有回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他一直记得自己是一个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时,常梦兰的老家北竹里村,石家庄陆军学院在此地搭了一个训练场,那些战士们的身影,让他想到了自己的战友们,他找到训练地的负责人,想要在部队里做点杂活,在营房里烧锅炉,部队里提出给他一些费用,但都被他拒绝了,但战士们送给他的旧军装,他都欣然接受。

常孟兰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拾废品,凑够路费就外出寻找部队。慢慢的,常孟兰和部队的战士们也熟悉了起来,学院的副院长王定庆了解老人的故事后,答应他一定会帮他找到,晋察冀军区四纵十旅三师团的下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初,这时常孟兰已经71岁了,王定庆终于打听到了他所在的部队,现在就驻扎在辽宁本溪,是一个地炮团。

常孟兰知道这个消息后,一夜没睡,第2天一大早,他拿着凑的路费和一些干粮就坐上了火车,从河北到东北,终于到达了辽宁本溪,却得知部队已经换防到了一个小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孟兰顾不上休息,连夜坐车到小镇上,由于雪下得太大了,开车太危险,他就只能下来,下车后他看到了部队上的探照灯,这立马让他燃起了斗志,决定要走过去。

由于年事已高,又冷又饿,最终常孟兰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地中,王永久团长一眼就认出,他就是照片里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常孟兰醒来看到团长时,立马起身、站直、敬礼:“报告!战士常孟兰于1948年11月19日带领七名战士,在延庆县桑园镇执行阻击任务掩护全团撤退,坚持到最后,两名战士牺牲,其余人员下落不明,请首长指示”

时隔48年,常孟兰终于完成了那场阻击战的报告。

2004年农历十月二十九,常孟兰老人与世长辞,最终他也没能等来那一声军号。

向所有的革命先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