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五十周年,上海举行了纪念活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中美关系在此过程中却是起起伏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美方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并推行一系列反华遏华政策,使得中美关系持续在谷底徘徊。半世纪后望那段历史,我们能从中学习到什么?中美关系如何才能回到正常轨道?在“上海公报”发表纪念活动中,记者采访了两国交往中多位亲历者,他们从各自的视角,重温中美“融冰初心”。一个共同的结论是:中美合则两兴,斗则俱损,只有继续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求同存异,才能让两国人民受益,让世界人民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童继生。市外办供图

童继生:“四菜一汤”见证中美贸易启幕

“大红色的毯面,中间大花形、四角小纹样,这样的毛毯式样以前叫‘四菜一汤’,最早是1972年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礼。”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还记得自己小时候,一块上海凤凰牌毛毯的价格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但要买上一块依旧要排队很久,以至于当时出现了“无凤凰不嫁女”的说法。

1971年,尼克松团队访华前夕,上海为其下榻宾馆精选床上用品。上海纺织工业局接到任务,生产300条高级全毛提花毯。上海第一毛纺厂、第十八棉纺厂等单位成立攻关小组,从原料、工艺、图案等方面反复琢磨,设计了牡丹、菊花等7个花型,原料选择了高级的马海毛和澳毛,制作规格为155厘米×230厘米,重量3.26千克。1972年1月,赶制任务完成。毛毯长波浪、漂光足、手感柔,又滑又糯,颠覆了当时传统毛毯的形象。

后来,“凤凰”毛毯作为国礼送给了尼克松,同款毛毯以高出普通毛毯三倍以上的价格,在市百一店、十店销售,一上柜即抢购一空,成为当年上海爸妈嫁女儿的首选嫁妆之一。与此同时,上海生产的纺织品也走出了国门,成为了中美贸易中拳头产品。

1994年,上海市外经贸系统的“五朵金花”即丝绸、服装、纺织、针织、家纺五家专业外贸公司联合组建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团的当家人,童继生对中美贸易半世纪的发展深有感触。“1972年,我们和美国没有贸易往来,现在集团每年对美贸易进出口总额大约是人民币100亿元,占我们对外贸易总额的1/4。”

童继生发现,中美两国民众的所想所盼是一致的,大家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人心是共通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两国的人民都希望过上安稳美好的生活,我们企业也在为之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杰弗里·雷蒙。李一能 摄

杰弗里·雷蒙:交流是建立互信的最佳方式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美国人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 去年刚刚获得“上海荣誉市民”称号,同时也是201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昨天,在参加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的纪念活动后,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我特别高兴能够参与今天的活动,纪念这一有着历史性意义的成就。”雷蒙说,“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个伟大的国家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走到了一起。回望历史,先辈们采用了一种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外交方式,用公报的形式达成了妥协,并且进一步启动了几十年的中美关系缓和,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借鉴价值。中美两国人民以巨大的勇气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即使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会充满崎岖、起伏与波折,但是只要大方向是朝前走,一定会不断的向前。

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雷蒙仍表示乐观,他相信两国关系不会永远都处于起伏状态,困难的情况是短期的,但还是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重建信任。他认为,重建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开展官方、民间的对话交流,就像1971年周恩来总理和基辛格博士那种开诚布公的沟通交流方式,在中美之间需要在各个层面上更多展开。此外,中美双方应该在更多领域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问题,如果中美两国之间不开展合作的话,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而上海纽约大学,就是中美交流合作的成功项目之一。雷蒙表示,在10年的办校历程中,许多优秀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出类拔萃,而且都掌握双语,熟悉两种文化,最关键的是都认同“四海一家”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当今世界尤为珍贵,因为如今人类急需关注共同利益,而不是关注相互之间不同之处,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发现世界存在多样性所带来的益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马溯。李一能 摄

马溯:不知不觉中,命运因“上海公报”而改变

“我是一个建筑师,对政治不太了解,但我可以和您讲讲上海天际线的故事。”美国建筑设计大师马溯(Marshall Strabala),是上海中心的首席设计师,陆家嘴天际线中最惊艳的一笔,正是出自他手。马溯坦言,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美国人对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背景所知甚少,直到昨天参加了纪念活动,他才发现五十年前的这一天原来对于中美两国人民是如此的重要。

因为在中国生活了十五年,马溯丝毫不惊讶《中美联合公报》诞生背后,先辈们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前瞻性,并分享了一个在中国旅行中的一个小故事。当时他正在开车从长白山到长沙,在一条崭新的八车道高速公路上,发现一条横架在路上方的一小段铁轨,看上去很是奇怪。作为业内人士,他一眼就看出了背后的门道,因为铁路修建时间要比公路长,为了保证之后的铁路建设不会影响道路通行,所以施工方在修公路时就预先把跨线铁路先修好。“中国人总是会想的很远,制定15、20年的规划,然后稳步实施。”马溯说,这个小故事背后的思维逻辑,与《中美联合公报》展现出的前瞻性不谋而合。

1999年,马溯第一次来到中国,因为在金茂大厦有个相关会议,在上海下了飞机后坐上出租车,和司机说要去金茂,他没有听懂,他只好用笔画出金茂大厦的样子,司机顿时秒懂。如今,马溯的习惯依然未改,在谈起上海中心时,又信手在纸上画起了陆家嘴天际线。“金茂大厦象征着上海的过去,环球金融中心象征着上海的现在,而在我的理解中,上海中心象征着上海的未来。”

如今,在马溯最喜欢的城市上海,他的作品耸立在陆家嘴天际线的正中央,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遥相呼应,形成了视觉上最美的顶部上升弧线。“全世界都知道这是上海的地标建筑,没多少人知道它的设计师是一个美国人,但我对此丝毫不介意。”马溯说,他只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员,见证了来自美国的建筑设计与中国工程建造能力结合,全世界尖端技术汇聚其中,各个国家的人们不分彼此共同完成了这一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可以说,上海中心是中美合作的成果,也可以说,它是世界交流合作的典范。”

五十年前的一场会晤,促成了世界外交史上神来之笔,改变了中美两国许多人的命运。马溯说,现在想来他也是其中之一,一个想要把事业做得更好的普通人,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一历史事件推着走到今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成为中国带来了一座美丽的建筑。因此,他更坚信中美两国目前的分歧是暂时的,只有合作才能延续人民的福祉,创造更多的奇迹,而这段历史则是最好的佐证。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