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年级之前,每天辗转在各类课外班或在课外班来回的路上,在我和孩子都有些焦头烂额之际,我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吗?这就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吗?

学习是终生的,更像马拉松,在于坚持。教育终究要回归校园,知识终究要回归课本。就这样,我就终止了在孩子面前的司机、助教、书童的角色,以学校教育为主,开始了我对孩子的“不管”状态。

主动介入孩子的生活 改变“木偶”状态

为了改变孩子在我耳提面命下的“木偶”状态,我“蓄谋”打入孩子的生活当中。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和孩子玩电子游戏,也实在是自己的无能,只能用此下策。先规定每晚七点前写完作业,九点半睡觉,九点到九点半是父子电游时间。这下可好,和孩子的关系倒是融洽了,我和孩子的游戏水平更是突飞猛进,以至于他的同学风闻有我这样一位不靠谱的游戏爸爸,竟然把我拉进他们的游戏群,最后更是受到大神般的膜拜。我这岂止是不管孩子了,简直是放纵了。

这期间孩子的作业倒是相对有效率了,为了晚上回来能和他这不靠谱的老爸娱乐,在学校抓紧一切空隙时间写作业,让老师都错以为他是多努力,想来真是惭愧。这样一来,孩子到家连作业也基本没得写了。由此产生两个恶果,一是没有我这个书童盯着,他自己知道拿个满分作业就能把我糊弄过去,所以书写质量是一塌糊涂。二是孩子到家后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无时无刻不缠着我,这下我真体会到熊孩子的不胜其烦。为了享受我的“不管”状态,每天我会找几道故意刁难他的各类题目,既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又需要他绞尽脑汁,耗些工夫才能准确完成。我则独自享受着这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时至今日,他还会挖苦我三十六计里“调虎离山”用得最好。

适时鼓励与引导 让孩子摆脱贴身管教

虽说摆脱了保姆式的贴身管教模式,期间我还是管了孩子一件事。有一天孩子放学到家,手里拿了把小号,说是学校管乐团把他选上了。我问他为什么选小号,他狡黠地笑了笑,告诉我因为乐团所有乐器里小号最轻,容易拿。听着他这似是而非的回答,回头看了看那架基本属于尘封状态的钢琴,我无奈地笑了,心想由他去吧。不觉间过了半年,孩子每天回家在自己房间练半小时小号,我也不督促,号声从声嘶力竭的近乎于锅铲刮锅底声音逐渐到了能听出曲调的程度。晚上父子游戏时,我就貌似无意地问了他一句:“喜欢小号?”“喜欢。”“决定学?”“嗯!”“那好。既然要学就要坚持,哪怕只是作为爱好,不能像钢琴那样半途而废,至少要坚持到高中。能做到吗?”他的眼珠转了转看着我:“能。”“那我要提醒你一下,任何爱好成为专业课程都会经历厌烦的阶段,你可别放弃。”对于我的提醒他点了下头算是回答。

我当时的想法其实很单纯,孩子既然自己喜欢,那就要让他知道要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到底。随即我也发动自己周边的人脉找适合孩子的小号老师。天遂人愿,最终孩子跟了一位国家级乐团的首席小号学习,师生投缘的因素吧,小学毕业前考下十级,时至今日还在跟着老师学习,但愿能一路坚持下去,成为他的终身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不是“不问” 也需适时过问

就这样我伴随着孩子既不内卷又不躺平地进入了初中。为了我进一步“不管”的目的,而和孩子进行了一番有预谋谈话,大意是初中摆脱了小学的重复机械性为主的思维,进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对他直说就是:中学需要自己开动脑筋听课学习。起初孩子不太适应,老下意识地问我问题,当他的问题还没有问完,我的“不知道”已经回答出来了。几次下来熊孩子只能扔掉我这根拐杖,慢慢习惯于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不久孩子又向我提及周围很多同龄人会在辅导机构把主要课程提前学习。我对他的答复是,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各自要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其低效地提前学习不如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认真预习和复习。

尽说自己如何“不管孩子”了,不管不是不问,有些事情不但要过问,更要管。比如爱相互取外号,恶搞。一次孩子又在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周边同学的绰号时,我向他讲述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孩子一边听一边收起了眉飞色舞的表情,我进而讲道,同学之间的交往以尊重、真诚为先,当对方充分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彼此间开些无伤大雅且适度的玩笑是可以的,否则容易伤及同学间的情谊。看着他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暗自思忖,但愿这熊孩子以后会真正懂得,对周围人出自真诚的尊重不仅仅是教养,更是与人相交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

策划:娄雪

文字:王志明(北京市京源学校学生家长)

编辑:张秋颖

美编:郁美静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