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在什么时代,高薪都是很多人争逐的目标。

但从古至今,有那么一项高薪工作却一直遭人嫌弃,那就是入殓师。

犹记得上次这个职业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因为一部叫“入殓师”的电影,沉浸了一段时间,它又因为一则招聘信息,再次出现在公众的眼中。

按照图片的说法:

做这项工作,如果上白班,即便毫无工作经验每月都能轻松2W+;

如果上夜班,一个月的薪资更是高达4.8W,两者结合着上,月入3W也很轻松。

但其实在殡仪馆,也只是部分人工资会比较高,大部分的薪资水平并不是像招聘图片中说的那般轻松过万,而是跟正常的工作相差无几,五六千左右。

所以很多殡仪馆一直都是处于缺人的状态,毕竟国人对于“死”一字都是讳莫如深,而普通人又对这类的职业,带着一种天生的恐惧。

还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而且这种排斥感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简单的问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一个殡仪馆的从业人员要跟你握手,你愿意吗?

想来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心里都会有犹豫,而后摇头的占大部分。

之前电影入殓师重映时,有一名入殓师站在电影院门口,拿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一名入殓师,你愿意和我握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大多数看完电影的人,虽然心生敬意,但主动上前握手的却寥寥无几。

入殓师,被很多人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

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可能都有人死亡。

或许你刚看完这句话,就有一条生命逝去,对于死者,很多亲属都希望自己的家人能体面的离去,但他们对这方面不了解,死者又无法自理。

因此,入殓师这个职业由此而生。

96年的入殓师小韵入行才4年,却是这个行业里的老前辈了,可想而知有多缺人。

当有人询问她为何要选择入殓师这个职业,她的回答令人震撼:

“在我看来,这些并不是逝者,他们也是一个个生命,只是我们在帮助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我们要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她是一个真的心善的姑娘。

从小她就跟别的孩子想法不同,在老师问及同学们的理想时,大多数人都是很常规的“医生”、“科学家”之类,只有她说想做“入殓师”。

老师很吃惊,家长很反对。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为了让她打消这个念头,父母甚至找来了所有亲戚挨个劝,有的甚至恐吓她,但她心志甚坚,以离家出走威胁,最后换得父母的妥协。

她如愿报考了想要的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入殓师。

入殓师的工作要在无菌的环境里警醒,经常都是一个人面对着一具冰冷的尸体。

搬运、按摩、理发、化妆、净体、换衣等,这些都是必要的做的事情,再加上道谢、道爱、道歉、道别,这差不多就是完整的流程。

这还只是体面离世的人才这般,一些因为“意外”离世的,他们还能还有“修复”的工作。

小韵印象最深的一次工作就是给三名因公殉职的警察做遗体重塑,因为车祸惨烈,有一名警察耳朵都缺失了,她对着另一侧的耳朵捏了一个修补上去。

当亲属看到逝者时,已经是完整的模样,父亲低声道:“我儿子只是睡着了。”

体面,有时候也是最大的成全。

而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某一殡仪馆的入殓师小薇,8年时间为2万逝者入殓,她送走过很多逝者,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名艺术家。

被送来的时候,衣衫不整头发凌乱,她为他整体的清楚体面,家属却说不行,而后拿出逝者生前的照片,让她对着做。

那时候她才清楚,“体面”不仅仅是穿着得体,最好的体面,其实是尊重逝者原本的模样。

工作,也从来没有大众想想的那么简单。

95后姑娘小孙送走过3000多名逝者,她其实胆子特别小,所以最开始做这行的时候,家人和师傅都不愿意她入行,但是她很倔强,为了锻炼胆量,跟遗体呆在同一个空间内,睡了几宿后就适应了。

她成功的入职,但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第一个入殓的人,就是自己的姥爷。

她说那是她这辈子跟姥爷最亲密的时候,第一次给姥爷刮胡子,第一给姥爷擦身子,第一次给姥爷穿衣服...

很多都是第一次,但也是最后一次。

“怎么孝敬你的方式变成这样了...”

她泪眼朦胧,正巧那一天是她的生日,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过生日。

干这行的人承受了很多,为大众奉献了很多,却总是容易被大众排斥、边缘化。

开头说的那条招聘下的留言,也尽是一些不好的词,什么“阴气重”、“不吉利”、“给我一千万也不干”。

不接受可以理解,但不要对这个职业产生歧视。

每个人,终究都会有这么一遭,迟早的问题。

这份职业,其实很庄重,大众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尊重。

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很冰冷,而我们应该多送一些温暖,而不是雪上加霜。

人心的炙热,可以融化黑暗的冰冷。

一人一句理解,胜过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