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大话中国艺术史》是意公子所著,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了古往今来那些美好的作品,此书沿着有历史的脉络,将陶瓷、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等知识框架,用4帖经典书法、9幅传世名画、45位艺术名家、150件艺术珍品,见证10000年中国艺术的璀璨成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

“民以食为天”,如今但凡是个爱吃的人,都会标榜自己是“吃货”,其实,“吃货”并不现代人专有,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已经有第一批的“吃货”出炉了,当然,他们的吃和我们现在人的吃可不一样。人家吃得比现代人可讲究多了,《大话中国艺术史》说道:周朝人除了蒸、煮、焖、烤等 多种烹饪方式之外,他们对每一样食材用什么 煮,拿什么样的餐食盛放,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他们的餐食可不是现在的陶瓷或玻璃等制品,而是用鼎鼎大名的国之重器——青铜器。他们吃肉用鼎,调料盆用豆,吃饭用鬲,蒸锅用甗,饭碗用簋,装酒用斝或壶,喝酒用爵。

对于现代人来说,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吃饭排场是如何的盛大,但我们知道,青铜器可不是随便的平民百姓能用得起的,只有贵族和天子才有资格享受这一切。对于贵族来说,这些青铜器不仅是餐具,更是身份的象征,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青铜器不仅是文物,也是历史,是证据,更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铜器还有一个黑科技产物,这就是曾侯乙编钟。2400多岁的曾侯乙编钟有5吨重,65口,分3层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钟架上,它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音质最高、做工最精细。看到这样顶尖的艺术品,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代人的智慧。

我们常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不假,艺术的开始,的确是一场意外,先古的先发民们为了生存,才创造出了艺术,例如,先民们在地上烧烤食物的时候发现湿润的土竟然变硬了,这才有了陶瓷的诞生,然后在陶瓷上绘画、刻字,吃饱喝足之后,又想将陶瓷做得更漂亮,就这样陶瓷就由实用慢慢地演变成各种的艺术品了。

当然艺术的范畴绝不仅仅是陶瓷和青铜器,书、画也是艺术品之中的重头戏。

看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要想方设法地得到,乾隆皇帝连临摹撰品都当成珍宝,就知道这幅字帖是多么地珍贵了,它是文学和书法并重的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前人曾说:“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大话中国艺术史》的书中将《兰亭集序》的全文完整地呈现给大家,除了让大家看到王羲之的书法之精妙,也让大家能去感悟一下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意味深长。

一件艺术品的珍贵不仅是由于这件作品细节是多少的精致,更是源于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让观众能感受到他的感情张力,这才是一幅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

正如《大话中国艺术史》的作者意公子所说的:“字从心生。当微醺的王羲之笔走龙蛇,境由心转的时候,他已经脱离了前人的技法,赋予了每一个字灵魂。”

李白的《上阳台帖》如此,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此,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亦如此。李白的愁,颜真卿的痛,苏轼的落寞,全都融入了这一笔一画的字里行间。

如果说这些字帖看到的是中老年人悲凉的心境,那么,当我们看到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时体会到的是青少年的无畏气魄,看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感受的到是平民百姓的日常幸福。

曾有人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那些传世名作,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0000多年前先民在洞窟画画到7000年前将军岩画上的“禾苗”画着的“笑脸”时始,中国古代的艺术经历了陶瓷时代婴儿时期,青铜时代的孩童时期,秦汉时代的青春时期,再到唐宋元明清从盛年到暮年,中国古代艺术史就像一个人的史诗般,由盛而衰,那么,近代艺术前路通往哪里呢?那就是传承和重生。

意公子在书中说:当我们活在当下,却分明跨越时空,看见了无数的世界,拥有不同的人生,这就是艺术的意义。

艺术让我们从现实中短暂抽离,游走山水画卷之中,倘佯于浓淡笔墨的字里行间,但回归现实时又能抚慰人心,这正是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