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治旺

单位 | 德州市陵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国内新冠灭活疫苗大规模接种以来,由新冠灭活疫苗污染造成新冠核酸假阳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这给当地新冠疫情防控综合研判带来了一定困扰,我们实验室也遇到过两起相关事件,现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引起大家警示,新冠核酸实验室检出阳性标本首先应该排除新冠灭活疫苗接种环节造成的污染。

01

事件一

某乡镇医院送检一例居家隔离人员标本,新冠核酸检测双试剂双靶标呈阳性,我当时在检验办公室与同事打趣地说:“这个结果最幸运的是,采样管被采样人员污染了,采样管内混入新冠灭活疫苗成分,不幸的是我们这有输入感染者,可能马上进入紧急状态”根据检测流程我们立即上报检测结果。

单位流调队,消杀队、采样队,迅速赶往现场进行紧急处置,二次采样后,一份送市疾控复核一份自测,二次检测结果,我们与市疾控复核结果相同,原管检测结果仍为阳性,新采样本为阴性。

后续又对该居家隔离人员,及隔离人员的接触人员进行多次采样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了更好找出事件原因,市卫健委成立调查组对事件进行综合调查,经调查组会商对采样人员本人及采样人员手机、键盘、桌面进行新冠核酸检测,采样人员鼻、咽拭子阴性,采样人员手机、键盘、工作桌面,新冠核酸检测均呈阳性,此事件最终定性为,由采样人员兼做接种人员引起的疫苗污染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阳性样品为:采样人员衣服、办公桌面、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笔等

02

事件二

某乡镇医院送检环境样品,发热哨点分诊台、预检分诊电子体温计样本新冠核酸双试剂双靶标呈阳性。单位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线索的的高度敏感性,立即组织流调队,消杀队、采样队,迅速赶往现场进行紧急处置,对该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及采样人员工作环境进行采样。

经检测,该乡镇医院有工作人员新冠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工作人员隔离衣、电脑、键盘、鼠标、桌面等环境样品呈不同程度阳性,将环境阳性样本送至市疾控中心用北京卓诚惠生D614G突变位点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最终证实为新冠灭活疫苗野生型。

阳性样品为:采样人员衣服、鞋子、办公桌面、电脑键盘、鼠标、手机、笔

《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中规定:被采样人员采样前48小时不能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因为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由野病毒经过培养、灭活等工艺制备,病毒已经失去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仍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核酸片段。

此外,在接种过程中,开启疫苗瓶、抽取疫苗液、注射器排气、接种后注射器或疫苗瓶内的残液等,可能会以液体或气溶胶方式,残留在接种场所的接种台、墙壁、门把手、走廊、接种人员和受种者衣物等物体表面。如果接种疫苗后立刻做核酸检测,核酸片段还没有降解,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灵敏度极高,可能使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假阳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新冠疫苗接种单位环境标本监测相关工作技术建议的通知》也提出建议:

(一)对接种单位环境标本监测的建议。

鉴于各接种单位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将持续开展一段时间,接种场所被疫苗核酸污染的风险较高,如对接种环境进行常规监测将对疫情监测预警带来干扰,因此不建议对接种单位常规进行环境标本采集和核酸检测。

如已经开展监测发现阳性,或在疫苗接种场所附近采集的环境样本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建议通过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明确核酸是否为疫苗株。

若当地发生新冠疫情,且流行病学信息提示疫情与接种单位工作人员或受种人有关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特定接种单位进行环境和人群采样,结合流行病学信息和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综合研判。

(二)对接种组织实施和环境消毒的建议。

一是减少受种者的陪同人员数量,做好受种者和陪同人员的健康筛查工作,进入接种单位时要求其按规定佩戴口罩,进行健康询问、体温检测等。

二是根据联防联控机制关于重点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工作要求,按照应种尽种原则,完成接种单位工作人员新冠疫苗接种。

三是接种工作人员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佩戴口罩、穿隔离衣、戴工作帽、戴手套等,接种工作结束后脱掉个人防护并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实施接种前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消毒,离开房间时更换新的口罩,不把个人物品带入接种室,遵守当地新冠疫情防控规定。

四是保持接种单位环境清洁,加强通风,按照规范做好常规清洁和消毒工作。在环境标本中检测出疫苗株核酸阳性时,无需采取额外的大规模消杀措施。

五是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单位医疗垃圾管理,使用双层垃圾袋进行包装并扎紧封口,避免疫苗株核酸通过医疗垃圾等污染接种单位以外的环境。

目前乡镇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相对缺乏,一人从事多个岗位工作这是现实,持续加强对乡镇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新冠核酸采样、及接种技术指导成为当务之急。要对采样人员进行无核酸观念培训,通过讲解新冠核酸检测基因扩增理论让每一位采样人员都了解到疫苗污染的过程,从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王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