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列未归青琐闼,余生方入玉门关”,诗中所提到的玉门关,距离玉门市也就仅仅一百公里,如今的玉门市早已是一座空城,是人们眼中鬼城般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原因令昔日一座热闹的城市变得如此荒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位于甘肃的玉门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石油资源十分丰富,这里开创了中国石油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石油基地也在此诞生。那时候,玉门石油的产量可以说是概括全国,是中国石油的圣地。

诗人李季就曾赞赏玉门,“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五十多年前的鼎盛时期,这里人口达到13万人,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石油产量低下,到达了历史最低点,95%的市政系统进入瘫痪状态。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最终走向因油而亡的道路,市政府和油田基地相继撤离,只把玉门作为生产区,9万多的居民被迫弃城离家,到70公里外的玉门镇。老城的一些房屋都安排了人员看守,也作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一种方式,全城处于停水停电状态,城中顿时弃楼满地,处处关闭的房门和破败的建筑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玉门自此无人问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玉门已成为人们眼中的荒城,但依旧还有3万人左右遗留在此。有部分居民居住在两个安置区的廉租房里,大多是一些下岗工人或者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而郁闷的房价随着被废弃而越来越低,看着这极低的房价,不免有些唏嘘,玉门的沦落虽令人感到惋惜,但也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自然资源是可以成就一座城的发展,但如果只为此单一发展,长时间消耗地球自然资源的馈赠,终有枯竭毁灭的一天,而玉门就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褪去了石油资源的光环,没有任何其他工业发展的郁闷,必然就遭到了遗弃的下场。

废城之痛的背后,映射了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局,而我国还有其他众多的资源型城市,都应该以此引以为戒,重视城市的多栖发展,避免踏上玉门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