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基堪称:编织的过程与调节心理状态和思想的治疗过程很相似。

已有研究表明,编织毛衣在美化生活的同时,还有着防病治病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编织对平衡身心很有好处。人们长时间从事的工作如单调乏味或紧张繁忙,很容易引起疲劳;可是换成一边干活一边考虑问题,感觉就不一样了。编织毛衣时,因为边编织边思考,不但可以使疲劳得到解除,还能稳定情绪。

可以说,编织能够在治愈我们的同时为他人带去温暖,具有强大的治愈系功能。

“手工编织能减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2011年由梅奥诊所、莱斯大学和惠顿大学联合研究提出手工艺制作具有治疗作用,编织和拼布等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减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阿什维尔分校的学生们也证实了这个理论的可靠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生Caroline Kelly患有焦虑症,表示编织能帮助她缓解焦虑。“我是在四年级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简单的上下针开始学的编织。后来到大学了以后我得了焦虑症,所以我想找些事情来做,因为我需要我的手停不下来,也需要一些东西能让我平静。我又找回了编织,感觉很好。”

Riley Schatz是戏剧专业的一名新生,说编织帮她改善了她从小就一直面对的运动神经元问题。“我小的时候就有运动神经元问题,我的手必须接受职业治疗。”(小编注:职业治疗是一种使用特定活动,从而协助、恢复身体或精神心理上的各样疾病,是一种减轻及舒缓病者在发展障碍或社会功能上的障碍对他们的影响,使他们能获得最大的生活独立性。)“我的手力气很小,我连铅笔都握不对。” Riley说。“后来我学会了编织,它帮我明显改善我的敏捷度和运动技能。”

手工编织能预防与治疗抑郁症

当你彻底被某个活动吸引,以至于其他任何事似乎对你都不再有影响的一些瞬间。 来自:匈牙利心理学家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 “心流(Flow)”的理论

澳大利亚一名三个孩子的妈妈雅基·芬克(Jacqui Fink)通过用巨型毛衣针编织手工品重拾了生活的希望,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且从产后抑郁的阴霾中走了出来。

在一项发表于《英国职业理疗杂志》的针对3500个打毛衣者的研究中,其中作出回复的81%的忧郁症患者报告称,在编织时感到开心,有超过50%称“非常开心”。而手工给人的“奖赏”远不止过程中的快乐,当看着自己做成的作品或受到亲人称赞时,人会更多次受到多巴胺的快乐刺激。

还有一些编织人生论坛的小伙伴们也与我们分享了她们的故事:

婆婆出现了状况,她总说我有万能钥匙,偷她东西,而且逢人就讲,以致于有人误会我,我又有口难辨,郁闷,虽然老公相信我,但又奈何不了他的父母。没办法,只好自己想办法解脱。忙碌是疗伤的最好办法,所以一有时间,我就会织衣服,由此来分散我的注意力,不会再胡思乱想,即使如此,那时织的每一件衣服里还是都渗进我的泪水,但我也不让自己停下来,一直织啊织,总是想象着儿子穿着我织的毛衣是那么帅气,神气,该多好啊!当得知婆婆的了妄想症的时候,我也得了抑郁症,那时的情绪非常低落,除了织毛衣,做什么都没有兴趣,每当我想到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想到假如我不在了,谁还会像我一样的给我的儿子织毛衣呢?谁会在乎他的冷暖,想到织毛衣我就会觉得我还没有织够,我一定要好好活着,织更多更漂亮的毛衣,给我的亲人们,就这样,自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再加上老公的体贴,带我们离开了曾经居住的城市,现在我的状况有所好转,虽然现在婆婆的状况依然不是很好,但我已经不在乎了,我常想:冥冥之中上天给了我这样的一种爱好,才能使我度过那么艰难的时光,如果没有编织,不敢想象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竹针

没结婚以前织衣服给家人穿,结婚后和公婆一起生活,各种矛盾,隐忍,人都快抑郁了,夫妻感情也非常糟糕,婆婆闲着没事,喜欢翻我抽屉,柜子,以及别人寄在我这里的包包。后来发现和朋友家人吐槽不如织毛衣,直到内心安静下来。和公婆分开住是最最明智的选择,而且关系也缓和了许多。现在偶尔也会在一些论坛里分享编织心得。编织可以疗伤哦!

——我和小宇的美好时光

手工编织影响康复医疗

手工编织作为一项具有治疗价值的工具进入人们的视线。手工编织疗法在康复医疗中起重要作用,芬兰东部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调研92名手工编织者得出结论:手工编织可以降低身体的痛苦和压力,可以使头脑冷静,功能性的手工编织相比较于普通的手工编织更具有治疗价值。

提高认知能力

通过分析手工技巧的高低和年龄的关系,发现手工编织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进一步研究后,手工编织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降低老年疾病的发病率。

有助于精神疾病的康复

1997 年一项研究指出,手工编织可以阻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退缩现象,促进精神病的康复。

2002 年又一项研究表明,手工编织有利于精神病患者锻炼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也有利于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缓解,从而减少精神药物用量;可使患者感到单调沉闷封闭式的住院变得丰富多彩,自我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安心住院,增强自信心,更快地获得全面康复。同时,其对慢性衰退型精神病患者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改善大脑结构

1997 年Stewart 和Cohen提出了手工编织等作业疗法可以重塑大脑的理念,在手工编织作用机制概念里,手工编织可以通过改善大脑的工作模式,促进手外科患者手足功能的恢复 。

2000 年一项研究通过观察受测者大脑海马区域的变化,得出结论:手工编织等环境变化可以影响大脑的结构。而恒河猴实验说明:成长的早期事件对大脑变化具有持续性作用,因此监护人可以通过手工编织治疗改变婴儿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婴儿的大脑结构。

还有很多小伙伴们发表了自己对编织的看法:

Lulu the cat:我就是一个焦虑抑郁中度的患者,唯一的爱好就是编织,而且各种颜色艳丽的毛线,给人很治愈的感觉。编织的时候,人就会变的平静,时间也慢了下来。

盛玉轩铜锅涮:十岁的时候和姐姐学会了钩帽子,从此爱上了编织。结婚后学会了钩鞋,当时开着饭店,就在闲下来的时候钩给亲朋好友。几年之后老公去别的饭店打工(学习别人的经验)我就自己开了个小店,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我这学活,生意很好。小店开了三年多,这三年多是我最幸福的时候,当时我就和朋友们说《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事业干是多么幸福的事》那时就想把它做大,可是老公非要继续开饭店,我只能顺着他干。现在家里全是线,我就在闲暇时间织些帽子、围巾、小鞋子……送给亲朋好友(生命不息 编织不止)

暗香(心理咨询师):编织的确是有疗愈的作用,我的来访者经我建议开始学习编织,从动手到专注到心手相连,把注意力放在对自我关注,心理的调整在悄无声息中变化着……

荃芷青青:我特别的“宅”,生活中鲜有社交活动,很少能选到令我看得下去的电视剧。于是我爱上了手作,一如珠串,编织,年青时为生计还会缝纫。现在又爱上钩织了。在网上学会钩各种玩偶,生活多了一个玩法。我的作品不多,但看到的人都会喜欢。顺便讲一下,我的腰腿不好,但自从买了个活动躺椅后,我可以躺得很舒服的做手工,并不会不忠颈椎腰椎受苦了,更重要的是一点不耽误我听音频比如百家讲坛比如音乐诗歌,现代生活太好了!我常常想起小时为一小段毛线一小块碎布求妈妈的情景,现在我编织的很多东西并没有实用性了,比如做了好几条三角大报肩,在这热得要命的广东直木有用!现在在钩一条价值不菲的披肩给我那上中学的孙女,幻想她到外地上大学时用。

if a song could get me you:编织真的是女人万试万灵的良药。每次看到我又钩又织,同事们朋友们都会说,弄了那么多,没见你穿过。可是我的乐趣就在一针一线的编织过程中啊,钩好了,织完了,我就开心了,至于毛衣谁穿了,那都不重要。所以,只要还能看的到,还能拿起针,我还是会继续编织下去的

蒋丫丫:从儿子出生前就给他打好了两套小毛衣,后面一直都是不断的打各个年龄段的毛衣,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毛衣也都是自己打的。从90年代后期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儿子长大不需要穿打的毛衣了,一度有20年没有打过毛衣了,退休后从打围巾开始又喜欢上了编织,现在就开始给小孙子打了!打打毛衣有时候也会很开心的!

百合花:手工编织实为一种解闷、解无聊的最好又实用的方法!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宅家防疫编织就是最好的解闷和不感无聊的好方式。我将已故母亲的两套(原是我织的)衫裙拆解和修改,群子只拆解群头部分后改开领口,再编织袖子缝上就成了先生的套头毛衣,原上衣可以改为背心,旧物换新颜。可动脑子使物尽其用减少老人痴呆的机率,有成就感、有新衣穿,编织确实当前宅家防疫解闷、解无聊的最好方式向大家推广一下。

如果烦恼缠身,不妨拿起织针和毛线,

按自己的想像或者需要“飞针走线”,

出现在你眼前的美丽图案将使你心旷神怡,

这时候,你会发现,

编织的治愈系功能比你想象中的更强大!

[1]Wood W. Weaving the warp and weft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an art and science for all times[J]. Am J Occup Ther, 1995, 49(1):44-52.

[2]Horghagen S, Josephsson S, Alsaker S. The use of craft activities as an occupational therapy treatment modality in Norway during 1952 – 1960[J]. Occup Ther Int, 2007, 14(1):42-56.

[3]Kleinman BI, Stalcup A. The effect of graded craft activities on visumotor integrationin an inpatient child psychiatry population[J].Am J Occup Ther, 1991, 45:324-330.

[4]Spackman CS. A history of the practic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restoration of physical function: 1917-1967[J]. Am J Occup Ther, 1968, 22:68-71.

[5]Sinikka Pollonen. The meaning of craft: Craft makers' descriptions of craft as an occupation[J]. Scand J Occup Ther, 2013, 20(3):217-227.

[6]Liddle JL, Parkinson L, Sibbritt DW. Purpose and pleasure in late life: Conceptualising older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art and craft activities[J]. J Aging Stud, 2013, 27(4):330-338.

[7]Bailey SK, Sims VK. Self-reported craft expertise predicts maintenance of spatial ability in old age[J]. Cogn Process, 2014, 15(2):227-231.

[8]刘文英, 高欢. 精神病患者126 例手工编织疗法效果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2, 6(23):3547.

[9]Mc Clure LW:A curions mind. J Med Libr Assoc 2005,93(2):197-198.

[10]Helene Lohman, Charlotte Royee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Traumatic Hand Injuries:A Neuro-Occupational View[J].Am J Occup Ther, 2002. 56(5):527-537.

[11]Maquire EA, Gadian DG, Johnsrude IS, et al. Navigation related structural change in hippocampi of taxi driver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 97:4398-4403.

[12]Kraemer GW. Apsychobiological theory of attachment[J].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92,15(3), 493-541.

[13]Kraemer GW. Psychobiology of early social attachment in rhesus monkeys:Clinical implications[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997,807:401-418.

[14]Kraemer GW & Bachevalier J. Cognitiv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ing behavioral effects of early psychosocial stress in rhesus monkeys: A view from psychobiology. In: Dohrenwend BP(Ed.), Adversity, stress and psychopatholog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23-225.

[15]Kraemer G W & Clarke AS. Social attachment, brain function,and aggression[J].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the Sciences, 1996,794:1221-1235.

[16]Kramer P & Hinojosa J. Epiphany of human occupation. In C.B. Royeen (Ed. ), The practice of the future: Putting occupation back into therapy[M]. Americ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1995,15(3):224-233.

[17]Rabin BS, Ganguli R, Cunnick J & Lysle D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mmune system relationship[J]. Clinics in Laboratory Medicine, 1988, 8(2), 253-268.

[18]Stein F & Nikolic S. Teaching stress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a schizophrenic patient[J]. Am J Occup Ther, 1989,43(3):162-169.

[19]Kiecolt-Glaser JK, Glaser R & Williger D. Psychosocial enhancement of immunocompetencein a geriatric population [ J].Health Psychology, 1985,4(5):25-29.

[20]康强, 于越, 耿文叶. 手工编织疗法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Application and mechanism of weaving therapy in rehabilitation medicine[J]. 中国民康医学, 2016, 028(004):73-75.

• end •

作者 | 金鱼

图 | www.pinterest.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