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一位叫雍姬的奇女子,她既没有王语嫣那样惊世的容颜,也没有李清照那样的才高八斗。她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她在面对“死丈夫还是死父亲”的千古难题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帮助父亲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并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人尽可夫。

虽然这个成语在现代被作为了水性杨花的同义词,但它演绎的却不是“潘金莲毒死武大郎”那样污秽的狗血故事。与此同时,雍姬的下场也没有“害死亲夫”的潘金莲那样凄惨。她不仅没有受到正义的审判和应有的制裁,反倒是作为严守孝道的楷模而被传唱了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谁才是真正应该受到褒奖的楷模,夫妻之间又该如何相处呢?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

雍纠的心事

雍姬出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官宦之家,尽管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但得益于父母的庇佑,她从小便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地生活。为此,她一直对父母充满感激和信任。雍姬的父亲祭仲是郑庄公时期举足轻重的政治家,朝廷的栋梁之才。

庄公去世之后,祭仲先是拥护郑昭公继位。后来,又在宋庄公的胁迫下改立公子突继位,也就是郑厉公。虽然公子突有宋庄公的支持,但朝廷的大权依然掌握在祭仲的手中。因此,郑厉公对这位与自己素有嫌隙的实际掌权者越发不满,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他就找来了心腹爱将,祭仲的女婿雍纠。雍纠不仅是郑厉公的老乡,而且他与雍姬的婚姻就是宋庄公一手促成的,目的就是加强两国的联系,达成一种政治平衡。虽然雍姬与雍纠的感情很好,但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他与祭仲的来往并不密切,甚至还偶有摩擦。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郑厉公才想把雍纠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并以大夫的官职诱之。一番密谈之后,郑厉公决定让雍纠于次日在郊外宴请祭仲,在席间以毒酒杀之。当晚回家后,雍纠深感压力巨大,就命下人准备了一些酒菜自斟自饮起来。

人尽可夫

看着愁容满面的丈夫,雍姬顿生爱怜之心,就对雍纠说道:不知夫君为何事烦心,说出来我也好帮着参详参详。谁知,雍纠听了却默不作声。在雍姬的一再追问下,才说了一句:明天我要在郊外宴请父亲,还请你代为转告一声,说完便不再言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姬虽然不谙世事,但也明显感觉到了其中的蹊跷。于是,她便不再追问,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边是情比金坚的丈夫,一边是恩深似海的父亲,她实在不知该如何选择。因此,她带着满心的烦恼回到了娘家,试探着向母亲询问道:父亲和丈夫哪个更重要?

母亲本已对深夜回家的女儿充满疑惑,但听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什么。于是,她就对女儿说道: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这就是“人尽可夫”的典故,意思就是所有的男人都可能成为你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

雍姬听完母亲的解说后顿有拨云见日之感,赶忙跑去后堂将心中的顾虑告诉了父亲。次日,祭仲在开席前以摔杯为号,命提前埋伏好的军士将雍纠乱刀砍死了。郑厉公得知事情败露后,连忙逃到了蔡国,临走前还大骂雍纠废物,不该把这么机密的事向妻子透露。

谁最伟大

雍纠死后,雍姬便在历史上留下了孝女的好名声。然而,后世对此却颇具争议。很多夫妻感情不太和谐的人坚决支持雍姬的选择,也有人认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该为了救父亲而出卖丈夫,更不该事先去征询身为人妻的母亲。

但是不管如何评判雍姬的选择,大多数人还是看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对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雍姬报以同情。的确,就算是在现代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经受过“母亲和媳妇一起掉河里,应该先救谁”的考验。

然而,“死父亲还是死丈夫”的问题要比“死母亲还是死媳妇”的问题复杂得多。它不仅关乎着道德与感情,而且还掺杂着政治,外交,以及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因此,站在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雍姬和母亲的选择或许还有争议。但是如果从“三纲五常”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她们全是糊涂蛋。

“三纲五常”

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维系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思想。对于雍姬和母亲来说,她们的选择范围仅局限于后两者,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条——君为臣纲。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不仅是最高统治者,而且也是天下人的父亲——君父。

因此,“死父亲还是死丈夫”的本质是“臣纲”让“妻纲”来杀死“子纲”,也即父亲让孙子杀死儿子。如果雍姬的选择是正确的话,那么死的就应该是祭仲。否则,就是不忠不孝。所以,雍姬无论怎么选择都是错的,“死丈夫还是死父亲”就是一个无解的悖论。

从这个角度看,雍纠也面临着和雍姬一样的难题,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个家庭妇女,雍姬的答案里没有君父的选项,而作为朝廷重臣的雍纠却不得不考虑。那么既然灾难无法避免,就要将损失降到最低。为此,雍纠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足以令雍姬汗颜。

雍纠之死的真相

祭仲虽然和雍纠没有血缘关系,二人的某些政治观点也不同,但他却是雍姬的父亲。所谓“爱屋及乌”,如果杀死了他,那深爱的妻子一定会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因此,他在执行君父的指令时,难免会大打折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如果不杀他,就会辜负皇帝的信任所托,令自己深陷囹圄,甚至是失去性命。那样的话,非但朝局会不稳,而且妻子也会因为自己的处境而于心不安,终日活在惶恐之中。与此同时,自己也会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

最终,在权衡了所有的利弊得失后,他决定将消息无意间透露给妻子。因为他不能和妻子商量,那样的话,雍姬一定不会同意。在那一刻,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而这就是最好的办法,自己虽然会死,但妻子却能得到解脱。

为什么会这样

尽管包括郑厉公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雍纠是死于“缺心眼”,但我绝不相信一个受两国国君信任的大将,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有意为之。否则,“缺心眼”的就是郑厉公和宋庄公了。

那么没有看透雍纠心思的雍姬是不是也有点“缺心眼”呢?当然不算。雍姬和雍纠的行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沟通不善造成的。雍姬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但她从小就是在父母的羽翼庇佑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场面。

尽管也耳濡目染地了解了一些当时官场的蝇营狗苟,在关键时刻帮她产生了一定的警觉,但要论在一团乱麻的阴谋诡计中剥茧抽丝的能力,她还差得太远。因此,她没有看到丈夫身上所背负的沉重压力与心理变化,而丈夫却看到了她心中的恐惧与无奈。

也正是因为对妻子的宠爱,才让雍纠在最后关头将道德与爱情的天平偏向了爱情的一面。当然,不是每个男人都像雍纠那样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这也是现代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像雍纠这样的绝世好男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才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