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毕业就留在北京工作,差不多有将近七年,最近我因为在各个方面的压力之下,就选择了回老家,我本来想着回来就不再回去了,但是现实情况是工资又不太高,但房价还是要一万多,压力一点没有变小。我以为回家会稍微安稳一点,但回家以后,就感觉一地鸡毛,没有一件事情能让我顺心。”

这是最新一期《朋友请听好》的一位女生的自述。

这个女孩子在大城市打拼7年,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阻力,这让她感到了非常大的不安全感和压力。同时女孩即将30岁,家里人希望她能安定下来,组成家庭。因此在双重压力之下,女孩选择了回到家乡。

但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意味着要拔出一把双刃剑。回到家乡似乎并没有成为解决问题的答案,高居不下的房价,家乡企业的薪资福利待遇远不如大厂,同时还要处理和父母、和亲戚的关系。

字里行间,我们能听出她的焦虑,她的不安,许多字句也很像在描述着众多读者朋友们此时的心境。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大莲学姐,每周四我们相约【半只青年】一起聊聊那些生活中的困惑。

到底是要留在大城市拼搏理想,还是回到小城市安稳度日?

这是许多到异地求学的学生在毕业时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许多已经工作多年的职场人仍会感到焦虑的选择。

许多人会在两种选择里挣扎,我们也称这种挣扎叫做“城市滞留期”

之所以称之为“滞留”是因为我们都不确定我们是否愿意以及有能力在这座城市安定下来。

如果你也有所困惑,可以听听他们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木 35岁 上海就业 因家庭问题返乡工作

我08年从一个民办大专毕业,兜里揣了2000块钱,就坐着火车来到上海。举目无亲,也没有朋友,我来上海的唯一理由就是喜欢互联网。

我和9个人合租一套房,小单间每个月650元,屋子里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个我。

后来我进了一家现在很优秀,但当时刚刚跨过起步阶段,进入发展的一家互联网公司。

第一次参加例会,身边都是曾经在阿里、腾讯、百度历练过的同事。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他比我小两岁,是从别的公司挖来的,他会用axure、思维导图,开会时能快速提炼出要点,产品思维很清晰,对行业的洞察比我深入透彻太多。遇到了所谓的“大佬”我才明白,人外有人,我那点引以为傲的知识连别人的入门级别都达不到。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这辈子非常好的哥们,一个是前端开发,一个是广告销售,我们仨就像《中国合伙人》里面的主角似的整天形影不离,当然更像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主角。

他俩都是上海本地人。销售在我眼里算半个富二代,但并不是纨绔子弟,他非常努力,甚至比很多外地人还努力。

10年团购开始兴起,我们也开始参与到相关的公司重点项目当中,我们仨像打了鸡血一样,抱着一个创业的心态。销售的哥们去外地出差,我俩聊产品聊到半夜,他把客户资料给到我,我立马就做产品需求,然后给程序员,程序员加班当晚就开始进行产品迭代。

我们的拼命很快得到了回报,几年的时间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经理,开始带近十人的小团队。

职位和收入升上来之后,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在上海我也遇到了很多我很敬佩的大人物,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专家、精英,他们有礼貌、有学识、有才华,说话有逻辑,行为举止得体。遇见他们会让我觉得,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直到13年,母亲查出来癌症,甚至差点丢了性命。我决定离开上海,回到家乡。

但是即使我在这里曾经生活了将近20年,但我发现我竟然无法再适应这里的生活了。

家乡属于三线城市,经济并没有过于落后,但从上海回来后有诸多的不习惯。比如公交车很少准时过,餐厅的服务员态度很差,店里忙的时候,吃顿饭要催很多次菜,而且服务员还一脸的不情愿。

其次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乡并没有互联网企业,物流和电商也非常落后。后来母亲瞒着我找关系把我送到了机关事业单位。

上班基本没事做,有食堂,还包住宿,基本没什么花钱的地方。在这里不需要会太多的电脑知识,会用打印机就行,如果你还恰好会修路由器、会重装系统,那你就是专家了。

在这里,你的工作能力根本不重要,关系才是硬道理。

机关服务大厅经常有群众来闹,有的吵架,有的只是无力地哭喊。刚开始我十分不解,但同事都习以为常,甚至告诉我:别管。管了就是你的事了。

必须要承认,这就是小城市的现状,努力上进并不是决定你升官加薪的直接因素,因为谁受重用往往是领导说了算。

我当然知道家乡安稳,不愁吃穿。这里可以平平淡淡过完一生。

我也知道北上广深房价高,有的人奋斗一辈子也未必能有买房的资格和资本。在这里买早点都要排队,买车要摇号,一个车牌号8万甚至更贵。

你认为我爱慕虚荣,为了一点钱就背井离乡,不顾父母的日益衰老,只是偶尔节假日才回来喝着酒笑着告诉你我赚了多少多少?

但我只能说,我在那里遇到了激励我变得更加优秀的“大佬”,在那里我遇见了为了一个小小的产品需求而争执的急头白脸,但下了班可以边吃火锅边畅谈人生的好哥们。

那些放弃了家乡的安稳,跑到一线城市拼搏理想的,都是有志向、有希望的孩子,他们是国家变得强大、变得更好的希望。

不要嘲笑任何人的梦想,尤其是那些承受着巨大压力,仍然心怀希望拼搏奋斗的“漂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楠 25岁 武汉上学 回南昌就业

我的家在江西南昌,大学是在武汉读的。

高考填志愿时选择武汉,是被樱花和美食吸引住了。

大学时候常常和姐妹出去旅游,那时候觉得外面世界真精彩,想到处去看看。

但是毕了业我才发现,我根本不能适应武汉的快节奏,大概是我的内心还是有点小女孩,希望安稳一点的生活,并不想过于内卷。所以没有太多的纠结,我就回到家乡南昌了。

刚回去的时候,很失落。县城里的建设一般,另外我对工作规划也很迷茫。大学学的是学前教育,但工作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好像不是很适合自己,总觉得是不是浪费大学的时光。

当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我也会非常焦虑,然而当我想认真地去规划人生的时候,才发现好像没留下过什么痕迹。

我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后来我去做了行政后勤工作,还算适应,这里的工作节奏没有大城市快,我从最基层的岗位做起,慢慢地也升到了小主管。

身边的前辈们都在这行做了很多年,当然也有很多人想创业想跳槽,但我觉得能在一个行业里深耕、沉淀是很了不起,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几年我开始学着理财、攒钱,去年给自己买了一辆车,非常有成就感。

如果当时我选择留在武汉或者去了别的大城市,现在的人生一定是另外一种景象。但是我觉得,回到家乡的日子才是最适合我的节奏。

我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吧。

Finally:

正如王楠所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北上广来说,留下来,没有人会夸“你真勇敢”;离开这里,也不会被随意认定为“生活的逃兵”

无论是留在北上广深,疯狂内卷,还是回到家乡,都是个人选择,既然做了选择就要承受相应的荣耀和风险。

很多人渐渐想明白,大城市就像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但对于是在大城市拼搏理想?还是留在家乡平淡生活?学姐建议同学们考虑这几点:

一、你的理想和志向,小地方是否能满足:大城市因其发展迅速,所以相应的机遇也就更多,那么更容易实现人们的理想。

二、要考虑你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倾向于舒适的生活,对于悠闲惬意的生活状态追求,高于紧张急促的高强度工作节奏,那么建议你离开北上广深,但也不必非得回家,可以选择一个普通的二三线城市。

三、不要被电视剧蒙骗:大城市不全都是都市丽人,也有许多每个月只能赚几千块,挤在昏暗的出租屋,每天从城中村到五环内通勤打工的。所以要现实、客观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