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济青高速中线年底通车的消息,再次将“济青廊道”拉到聚光灯下。

“济青廊道”就是山东的腰,这里聚集了全省44%的经济总量,32.9%的人口。也是山东经济的最强“廊道”。

腰好,身体才能好。

这一点,2021年的成绩单体现的非常明显。虽然山东毫无悬念的仍然是“千年老三”,但值得惊喜的是,鲁浙差距从一年前的8500亿元扩大到9500亿元。这从侧面证明,实体经济正在回归,疫情之下,山东优势的工业产业表现优于浙江的互联网产业。

不仅是过万亿的济南和青岛同步进入全国20强,潍坊更是交出了GDP全省第四、增速全省第一的成绩单,“腰眼”淄博的增速短短三年从倒数第二上升到正数第二。

腰板能硬起来,和“济青廊道”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

站在交通廊道的层级,济青高速北、中、南三线,加上最快一个半小时路程的济青高铁,济青廊道交通基础设施互联达到了国内顶级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互联仍然没有催化出质变的化学反应,相较于长三角的G60,济青廊道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尤其作为山东的双核的济南青岛,济青高速扩建、济青高铁通车都让山东人对济青连线充满了期待,但现实是各自发展甚至互相较劲仍然比协作更多,坊间的嘴炮也更多停留在对省内资源倾斜性的斤斤计较,而不是对全省经济的带动。

但值得庆幸的是,有很多新兴产业正在沿着济青廊道汇聚,而潍坊的崛起,让济青廊道从两点变为多点,也让山东经济更有看头。

能不能从初级的交通廊道,上升为产业廊道,乃至创新廊道?山东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何谓山东的“廊道经济带”?

当“廊道经济”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纽带时,新动能和新红利从哪里挖掘?济青双城如何让经济潜力进一步释放?产业一体化下,济青廊道如何从一条“交通廊道”升级为一条有全国竞争力的“创新走廊”?

济青廊道串起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市,是山东经济最为活跃地区,2020年,这四市的GDP总量占到山东经济总量的44%。

沿着交通廊道发展的经济轴带,最负盛名的当属京沪廊道。

几天前,被民间称为“京沪高铁二线”的津潍高铁获批,“江苏、山东、天津迎来大利好”的沸腾舆情,展现了沿线城市对“京沪廊道”寄予的巨大期望。

京沪高铁串起中国经济最富裕地区,从上海到北京,最快4小时18分抵达。这条号称“全球最赚钱高铁”,日均收入近1亿,日均净赚3270万元。受益于京沪廊道,枣庄的锂电和高端机床产业享受到来自上海、杭州的“溢出效应”。在产业链上与长三角的高效协同,促进了枣庄的发展。

长三角在“廊道经济”上的探索远远走在前面,它有两条著名“走廊”——

一个是G60科创走廊。2021年11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联合发布了“G60星链”计划,合力打造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集群。

自2018年以来,G60科创走廊相继成立了15个产业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区。2021年11月,G60科创走廊成立了第15个产业联盟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协作联盟。通过这种方式,G60沿线九市不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合作,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沿走廊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前面提到的“G60星链”(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就是典型样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三角着力打造的第二条廊道,就是长三角沿江滨海城市协同创新走廊。这个创新走廊(如上图),从“1.0版”的交通走廊,到“2.0版”梯度分工的产业走廊,再到现在的“3.0版”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对沿江滨海城市如何立足基础优势,突破传统路径,更好进行产业创新协同,提高辐射带动效应提出了新要求。

这个凝聚了长三角一体化最新发展成果的“3.0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对于“济青廊道”的厚望遥相呼应:

如何从交通走廊到产业走廊,再到创新走廊?

“鲁氢经济带”与“廊道经济带”并行,谁说了算?

产业和廊道往往是高度重合的。

山东大力推进的氢能产业,就是沿着济青廊道一路发展的。

山东省规划的“鲁氢经济带”,包括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济宁六市。目前,济青廊道上的加氢站基本成网,青岛、潍坊、淄博、济南四市都在争相加码布局“氢能时代”。

济南要打造“中国氢谷”,在济南起步区落地氢能产业基地。在山东省的氢能产业规划中,济南是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之地。

淄博、潍坊要形成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其中,潍坊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基地,淄博重点打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目前,淄博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生产应用标杆城市”,潍坊近期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条政策框架。

在龙头企业加持上,淄博有掌握氢燃料电池“芯片”的东岳集团;潍坊有潍柴集团,全国唯一一个由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落在潍柴。

青岛要打造“东方氢都”,2020年12月发布全省首个市级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这个10年规划提出要打造高端氢能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国际级氢能示范城市。

沿着廊道形成产业经济带,这是廊道经济从“交通廊道”上升为“产业廊道”的必然。

问题也在这个时候来了,在这种“抢占氢能高地,势在必得”的氛围中,如果谁都想主导区域产业链,势必引发同质化竞争。在群山无峰的山东,这个问题尤为明显。

到底谁应该成为产业的主导?是企业、市场,还是规划和名气?

廊道分工和实际的产业布局是否相符?

从长三角的经验来看,谁掌握了产业链最核心的创新资源,谁才有资格说了算。

济南到青岛,如何从“交通走廊”到“创新走廊”?

在很多山东人眼里,从济南到青岛,就是从山东到全国的距离。这种距离意识更多是心理而非物理的——济南到青岛高铁最快1小时26分到达,这个时间足以形成足够强的协同效应,交通走廊足以跨越时空的距离,但在创新要素的协同上,却不是高铁和高速能够解决的。

以济青间的人才流动来说——

来自山东本土人才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的数据分析显示,这两年济南吸引的人才主要是济南都市圈内的城市,对济青廊道上的经济发展更为活跃的青岛、淄博、潍坊三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从青岛来看,对胶东半岛都市圈城市的吸引力,显然大于济青廊道上的其他城市。

这种状况也说明,济青廊道间的人才流动还不紧密,这种人才流动密度是以区域产业协同和交流为基础的。目前,济南到青岛高铁最快1小时26分到达,这个时间足以形成足够强的协同效应。

那么,济青之间,从“交通廊道”如何跨越到“创新廊道”?

长三角探索的道路表明,“科创+产业”已成为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发展的抓手。

青岛“十四五”规划明确表示,“以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

单独一座城市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难度非比寻常。这次,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新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

济南正在建设的齐鲁科创大走廊,定位为山东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的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济南以齐鲁科创大走廊的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未来产业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为平台,先后规划建设了药谷、世界透明质酸谷、国际激光谷、量子谷、中国超算谷等五大产业载体。

但齐鲁科创大走廊这些重量级科创平台如果仅仅是为济南服务,效能并没有发挥出来。

工业产值超4万亿的苏州,正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等九大生产性服务业。2020年7月,在苏州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生产性服务业只是为一个城市服务,是没有出路的。现在,苏州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将辐射范围尽量向外扩散至长三角甚至全国。

包括偏居山东威海的威高集团,现在都在借助苏州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平台和人才,谋求创新和发展。

济南超算中心作为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八大超算中心之一,总投资105亿元,建成后可形成年产值百亿的超算应用服务产业。这样一个超级基础平台,正是当下发展智能制造、海洋产业、生物制药、石油勘探、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金融分析、信息安全等产业能够广泛应用的基础平台。

这种在数字经济时代提供超强算力的“发电厂”,每个城市都需要,但不可能每个城市建一个。怎么把这个百亿投资项目的价值最大化?现在,长三角沿江滨海城市协同创新走廊已经提出沿线城市建立大科学设施共享机制等发展思路。

济青发展轴带如果能借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之际,打造无缝衔接的创新走廊,恐怕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双赢局面。

山东有专家表示,从山东省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工作推进成效等方面来看,必须集全省之力,单打独斗绝对不行,应花大力气将济南、青岛两地各种力量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不光济青之间,济青淄潍四市之间的科技产业合作范围越来越广,能级越来越高,尤其淄博和潍坊在发展新兴产业时,需要更高资源配置时,加强区域创新一体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就成为刚需。2020年,歌尔在青岛建立全球研发中心,2021年潍柴在青岛建立全球未来科技研发中心就是这种体现。

尾 声

山东的“济青廊道”强强联合,期望会超出北方经济最强省省会或北方第三城的城市辐射力,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优势溢出。

这也是打造最强竞争力“济青廊道”的实质——通过加强沿线区域的经济联系与空间重组,串联起大大小小增长极的发展轴线,放大原有增长极,推动沿线各增长极的联合,进而生成范围更大、一体化水平更高的经济区。

济青廊道,连接着山东的两心三圈,腰部四市能不能协作建设高水平的产业廊道,甚至创新廊道,关系着这条廊道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到底能放大到什么程度,能否让山东全省的经济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不要忘了,山东虽然仍是全国第三,但标兵已经渐行渐远,十三五”期间,山东跟广东的差距从2万亿元扩大至接近4万亿元,跟江苏的差距也从不到2万亿扩大至约3万亿元。

1月6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出炉,这个新规划强调了济青双城联动,不是比拼、竞速,而是济青如何唱好“双城记”;也没有再出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法,而是“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35年济南青岛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

内卷式的“争”终于告一段落,“链”式的合作一定是未来的主旋律。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同者不以日月为限。

愿济青廊道,终能跨越山海!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