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多数农民来说,土地简直是一笔隐形的财富,但在农村,还有一些农民是处于“无地可种”的状态。这时候,他们也会认为农村土地分配不均是既定的事实,那问题来了,土地能否进行重新分配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家也做出了最及时的回应,这真的是让很多人吃了颗“定心丸”。

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虽说“士农工商”社会排序带有一定的糟粕色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要想吃的饱饭,大家就不能不重视土地。

可尴尬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农民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通常情况之下,他们只能靠着租地主家的地来过日子。即便如此,他们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常常是吃了上顿而没有下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在中国的土地之上,土地归公的时代也悄然拉开了序幕。这时候,很多无地可种的农民也终于翻身把歌唱。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大锅饭等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生活再一次偏离了正轨。几年之后,在小岗村实施土地承包的新政策之后,人们这才看到了新生活和新起点。这种一波三折的探寻背后,承载了很多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殷切希望和向往。

严格意义上来说,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实施承包土地制度。一般来说,这个土地承包的期限是15年。在该政策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话,每户都可以承包一定的土地,而在到了期限之后,国家也可以根据情况来适当延长30年的承包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我们正处于第2轮土地承包期之中。

对于没有外出讨生活的农民来说,种地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这样一来,当一个家庭有了足够的土地之后,他们的收入才可以增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分配政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就让很多大家庭占了一些优势。

几十年过去,每个家庭也都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有的人数增多,而有的家庭也在减少人数,这势必会造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分配不均。

通俗点来说,如果一户家庭的人口比较少,但他们的土地比较多,这样一来,当种地的劳动负担和强度增大的时候,他们也是吃不消的,而反观一些人口较多却没有土地家庭,即使是想种地,他们也都种不了,这真的是“旱得旱死,涝得涝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此类问题,很多农民也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比如,他们认为土地可以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一来,没有地种的农民就有了地,不想种地的农民也可以不去种地。客观来说,在短期之内这个提议显然是不能落地和生效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实层面

我国的人口基数是比较庞大的,但残酷的现实情况是,我国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这样来看,我国土地资源是比较匮乏的。若重新分配的话,每个人也只能获得较少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之下,土地和人的矛盾只会变得更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滋生其他的社会问题,更不利于实施现行的土地政策。

2、理论层面

此外,从理论角度来说,我国第2轮土地承包期还有5年才到期,如果到期之后,国家很可能会再次延长30年。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土地的稳定性,从而让农民可以维持正常的种植或运营状态。从长远角度来说,这无疑会有助于社会发展和直接稳定的。

但在突出的土地问题面前,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针对于如今比较紧张的人地矛盾,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这种措施来尝试解决。说不定,这样会为政府颁布新政策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首先,在城市发展进程之中,加快乡村建设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但如今,很多农民都会外出务工,在农忙的时候,他们才会回来种地。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得到双份收入,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不仅如此,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这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其他不愿种地的农民提供额外工作。在乡村经济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建设美丽乡村也将走上正轨。

此外,针对农村土地少的情况,如果政府可以帮助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话,这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简言之,加大城镇化就可以为更多的农民提供进城务工的机会,促使他们向城市转移,在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之际,人地矛盾也会变得不那么尖锐。

总的来说,在回归到土地分配的问题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陷入思想的死胡同。要知道,在信息纵横的现代社会,我们是有着很多就业机会的。如果想要在农村扎根的话,大家也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而立足自己的优势,发掘家乡的地缘优势,争取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