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文末附提高穿刺成功率的4个技巧,建议收藏!

案例再现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留置针单手送软管的操作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留置针穿刺总失败?单手操作法视频来了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采用单手退针法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穿刺过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

2.穿刺前,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进行留置针穿刺;

3.穿刺时,缓慢进针,见回血后继续放平进针2mm,确保留置针进入静脉内;

4.一手继续按住皮肤不动,一手进行单手操作退针,用拇指顶住分叉部位,将软管送入静脉中,随后分离针芯和软管,并抽出针芯;

5.最后,采用无菌透明膜固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视频,大家觉得操作手法如何呢?

相信有一部分护士的操作手法会比视频中的要熟练得多,如儿科护士就特别擅长用单手操作法。

但也有一部分护士觉得单手操作法好难,手指不知道该如何协调?比如笔者我就只会双手操作法进行穿刺。

笔者曾经与视频中的操作者俏俏护士聊过,请她谈谈留置针穿刺的经验及体会,因为俏俏护士以前并不擅长留置针操作,甚至对留置针操作有点恐惧,现在不仅是操作手法,还是操作时的心态,都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接下里,笔者来总结一下俏俏分享的经验之谈。

经验分享

1.熟能生巧

俏俏在我们科室是轮班护士,我们病区是肿瘤放化疗病区,大都数肿瘤患者都是经CVC、PICC、PORT等输液工具进行输液,只有少部分的患者会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或者一次性头皮钢针进行输液,也因此,进行留置针穿刺操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去年,因工作需要,俏俏护士被借调到消化内科达4个月之久,并负责其中一组的责任护士工作,而消化内科的患者基本上都是经外周静脉留置针给药,就这样俏俏有了更多的留置针穿刺机会。

2.改变心态

俏俏说,以前在自己的科室,遇到难打的静脉,心里总想着打不进可以请科里的穿刺高手帮忙。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打不进不好意思总请别人帮忙,于是就开始在网上找一些留置针穿刺视频学习,反复看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并在实际操作时进行比较学习。

另外,俏俏是轮班护士时,只想着把当天的输液问题解决就好,遇到难打的病人就想着打一次性头皮针。当自己负责分管一组患者的治疗工作,一周五天要解决患者的输液问题,如果留置针留得好,一针可以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输液问题。因此,就逼着自己打留置针。

《买油翁》里有句话:“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看来,不管是干什么,要想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除了多练习、多总结,还要给自己一点压力。

提高穿刺成功率的4个技巧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静脉:

选择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静脉,避开关节部位,选择易于固定的部位。

一名老年患者的上肢静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小儿患者的上肢静脉留置针

2.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型号:

根据患者血管特点及用药情况选择留置针型号,尽量选择小型号的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3.使血管充盈的技巧:

① 两根止血带法:当血管不充盈或不明显时,采用2两根止血带法。前臂部位的静脉: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处各扎1 根止血带;手背部位的静脉:一根扎在腕关节上方,另一根扎在2~5 指的第1 节指节处。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2 min。

② 手指推压法:笔者发现有些护士在操作时喜欢用力拍打患者的穿刺部位使静脉充盈,其实用力拍打时,患者会感动疼痛,体验不是很好。建议大家采用手指推、压法,用大拇指轻按穿刺的静脉,近心端向远心端轻按,再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推行,让静脉充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操作时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有了以上三点的准备,在操作前还要做好患者宣教,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欲速则不达”,在操作时不要急于求成,在心里告诫自己慢慢来,保持镇定,集中精力,做到稳、准、轻、慢。

以上几点经验及技巧分享,希望能给有穿刺困惑的护理同仁们一点帮助。笔者认为,不管是单手操作还是双手操作法,只要是你擅长的操作手法就行,最终穿刺成功才是王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穿刺技能一定会得到提升。

参考来源:

[1]陈香.单手操作退针在提高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的应用疗效研究.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6).

[2]何玉芬,刘咏梅,李雯. 改良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效果评价. 现代医药卫生,2018,34(3).

本文首发:医学界护理频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责任编辑:袁雪晴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转载需联系授权

- End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