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中国本着依法、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中国对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

世界看到,中国举国上下闻令而动。在疫情防控主战场湖北与武汉,英雄的人民自觉服从大局需要,与疫情顽强斗争。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迅速到位,火神山、雷神山等集中收治医院以“中国速度”拔地而起……奇迹般的高效行动,令世人由衷感叹“这个超大型国家的体制力量”。面对大规模传染病疫情遭遇战,没有哪个国家能事先完全做好准备。疫情考验的,远不止一国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更是整个国家体系的动员力和执行力。

关键时刻,更见中国制度优势。“我惊讶于习近平主席对疫情的了解。我们一直都呼吁政治承诺、领导作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领导作用,你不赞赏这种真正的领导作用吗?”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赞叹。在世界看来,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刻诠释了一位大国领袖对人民的坚定承诺。

举国抗疫,也让世界更深入读懂了中国共产党。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认为,中国之所以能用较短时间就遏制住疫情扩散,“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国上下迅速布防,紧急调拨大量医疗救治资源,对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纠错问责……一系列重大决策,在以日为单位甚至是以小时计的超短时间内,不折不扣地付诸实施。艾尔沃德看到中国其他省份医疗队携带医疗设备驰援湖北,甚至接管整个院区,直言“这在其他国家不可想象”。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尽最大可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尽最大力量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应对疫情的第一原则。”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的观察,道出了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得到民众衷心支持的根本所在。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密不可分的今天,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让世界近乎每个角落都感受到了它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右。一时间,许多人带着焦虑情绪发问:中国将如何行动,向遭遇逆风的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中国用行动作答。就如何同时打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两场硬仗,习近平主席通过多种形式向国内外解疑释惑、传递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社会普遍注意到,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中国经济社会运行正加快恢复。

中国行动提升世界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积极支持中国政府危机应对措施,强调“中国政府拥有提振经济的足够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认为:“中国经济具备战胜风险和挑战的良好条件,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

信心,来自于中国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不变选择。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优先保障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全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际社会纷纷点赞,这些强有力的针对性政策举措,对世界经济渡过难关意义重大。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和充足潜能。德国博世强调:“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美国戴尔表示:“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黄金期”;泰国正大坚信:“这次疫情是一次危机,同时也是一次激励中国再前进的发展机遇”……

信心,也来自于“人”这个关键因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百折不挠。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14亿人口、9亿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这是中国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彻底战胜疫情,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底气所在。观察中国事务数十年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指出:“我在中国人民身上看到万众一心、经受考验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对中国战胜疫情充满信心,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危急时刻,中国始终如一地以负责任态度,为世界经济增添积极能量。危急时刻,借机唱衰中国经济甚至鼓噪产业链“转移”“脱钩”等论调,不仅距离现实十分遥远,更同推动世界经济尽快走出疫情影响的共同目标背道而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