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周日上午,我去参加了一场读书活动,薛冰老师著作《南京城市史》新版,获德基美术馆授权,添加《金陵图》长卷后,在德基美术馆开展了一场“从《金陵图》看《南京城市史》”的主题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曾经“从我的全世界路过”的薛冰老师

我曾经跟薛老师提过,我说尽管我是个南京人,但是因着工作习惯,2018年初回到南京以前,还是选购了一批近年较有影响力的专门书写南京的书籍,首先就是《南京城市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说实话,当初买书、看书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关注作者,因为更多的还是把《南京城市史》当成一本工具书来看待的。也是因为我在《新京报》工作期间,负责统筹、规划“北京地理”栏目,与大量相关工具书的作者都只是泛泛接触,尽管也有几位老师后来处成了忘年之交,但在总体数量当中实在占比不高,也就没去多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但是接下来,机缘巧合地,就不停听到、看到朋友们介绍和推荐说,这位是《南京城市史》的作者薛冰老师,稍加留意又发现,原来薛老师是这样一位积极、活跃的作家、学者。又过没有多久,就经老克老师介绍,跟薛老师正式认识了。再然后,就发现无论是在本地报章还是电视当中,薛老师都是“从我的全世界路过”的一位老师,只要谈及南京城市历史和变迁,以及南京城里的典型风物,无不出现薛老师的身影,和他极富辨识度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但真正把作者和作品紧密联系起来阅读,还是从《漂泊在故乡》开始。于我个人而言,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异乡漂泊,回到南京后,无论是出于自我体察,还是多少有点的无端矫情,总归难以轻易摆脱“在故乡流浪”的一份心绪。所以从看到书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地会被击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并没有太好意思跟薛老师坦承这份映射所带来的情绪起伏,只是跟他提起,再有关于《南京城市史》的线下读书活动和讲座,我都想参加、学习。薛老师也记住了我的请求,所以这次新版,特意嘱托后浪出版公司的雷淑容老师向我发出了正式邀请。

这是一场,令参与者无比欣喜的活动

于我而言,参加读书活动,包括看展,几乎可以算做部分日常。但是这个周日的德基美术馆之行,却是事先期待,过程当中满足,事后值得回味的。

包括现场主持人、群学书院的陆远老师也说,参加活动的人数之多,气氛之热烈,实属近年罕见。现场不仅有《南京城市史》的读者、薛老师的粉丝、南京城市历史爱好者,也有德基美术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的倾慕者。由于整场活动的设计和规划非常丰富、立体,所以无论是出于何种身份前来,相信都能有所收获,这样又怎么会不令大家感到欣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关于德基美术馆“金陵图数字艺术展”以及这场活动的报道已经太多,所以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在我看来,这场活动的成功,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薛老师无可替代的现场表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高超

尽管就连谷爱凌在回答提问的时候都不爱夹杂中英文,但我思来想去,还是没能找到更为精准的表达,所以就请原谅我先借用一下两个英文单词吧。

已经参加过好多次薛老师担任嘉宾的文化活动了,但是每一次,即便主题十分接近,你都还是可以期待他在现场会有更新、更好的呈现,原因就在于,他从来都不局限于对同一议题的说明和复述,那么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现场观众和听众,在整个过程当中也就不仅仅是在听和看了,而是自始至终的Reaction。活动完成之后,当你自己想要默默复盘,或者向其他人加以转述的时候,也不会仅限于Report,而是进一步的Reaction。

这个过程不仅高级,而且灵动。因为所有信息的传递不再只是单向输出和接收,而是双向流动。作为观众和听众,你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在整体氛围的营造当中有所付出。试问这样的过程,又怎么可能没有更多吸引力,让你对“这一次”念念不忘,又对“下一次”充满期待呢?

创作者特有的能量,总是充满力度

德基美术馆的“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其实之前看过,但是听到这场活动放在这里做的时候,仍旧瞬间调动起了我的全部关注。

果不其然,当周日我再次身处其中,耳畔响着薛老师软糯的“老南京普通话”,眼睛被这高科技加持后的传世长卷不断触动,身边都是友善的嘴角上扬,和不时传来的会心笑声,以及温和的低声细语,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了南京历史文化持久而又高浓度的滋养当中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绝不仅仅是做了文物数字化,突破性地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文物展览的想象。这一次的《南京城市史》新版,也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再版。这次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新版的《南京城市史》当中增加了《金陵图》长页,更在于,无论《金陵图》的数字艺术展出,还是《南京城市史》的新版,都不是一次简单的Report,而是经过德基美术馆和出版公司等等各个方面,当然更有作者本人,和所有读者,以及现场所有人共同参与的Reac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冯世豪

于是我当即确信,这份充盈着幸福和满足的体验,以及它所带来的获得感,足够我和我们在日后有可能灿烂也有可能黯淡的岁月当中,随时随地被调用出来,抚慰到我们,或者激励到我们。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以及,作为创作者特有的能量。

这是一份可以预见的幸福,也是一次值得记录的美好,更是一场堪称盛大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冯世豪

当天有很多媒体到场,但无论是跟后浪出版公司的雷淑容老师还是德基美术馆的小龚姑娘,我都表示,今天我不是作为“二更南京的邹总”来出席活动,我就是作为薛老师的朋友,作为我自己,来充分体验和感受这一场文化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 / 冯世豪

所以当活动结束,陆远老师告诉我说,他在讲台上远远地就看到了我,当美美的陈宁隔着几排椅子大声叫我名字的时候,顿时好像时空折叠,让我一下子回到了学生时代,校园舞会结束之后,南师大一百号楼里灯光乍亮,所有人跟随着幸福的人潮慢慢往外流淌,一点点融入夜色中的校园,一点点融入,注定会成为未来记忆的,那一时一地的,时间深处。

撰文 ‖ 邹琦

摄影 ‖ 高超、冯世豪

今日话题互动

你对《南京城市史》了解多少?

(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