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周末,妈妈要带5岁的女儿去看电影,眼看快到9点快要迟到了,妈妈催促她快点吃饭,可妈妈喊了好多遍,孩子还是不行动。

妈妈:“我叫你吃饭你听不见吗?”妈妈生气地说道。

文文:“妈妈,我在上厕所。”

妈妈:“你赶紧收拾去吃饭,快迟到了!”

文文:“可是我还想上厕所呢。”

妈妈:“都上了1个小时厕所了,别墨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孩子不听话、顶嘴、磨蹭、反着来、大哭大闹,这时候你能静下心来跟她好好说话吗?

大部分父母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吼起来”,心理学认为,“吼”是一种语言暴力,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缺失,经常被“吼”的孩子胆小、自卑,不好表达自己的主张,长大也没出见。

孩子被“吼”完,表面上服从父母,实际上内心更加逆反。而且儿童专家认为,当孩子经常被吼骂或者打骂,大脑会做出“战斗”“逃跑”的反应,然后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对大脑极具杀伤力。

低情商父母的口头禅:“你真笨、这么不听话、你看那个谁怎么样,看看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是妈妈你就得听我的……”

高情商父母的口头禅:“你很棒这次又进步了、其实你很聪明,只是把粗心小毛病改改就好了、分数不重要,找到错误的原因就好、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信这些话你并不陌生吧,而你仔细看看会发现:第一种父母只会培养出不懂感恩、和父母作对、胆小敏感的孩子,而第二种父母则会培养出高情商、成绩优异、懂得感恩的孩子。

仅仅是因为父母日常对孩子所说的话不同,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选择的方法不对,这是为什么?

在1-6岁孩子性格养成关键期,父母千万要“管好嘴”,不要随意发脾气,别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低情商、不懂感恩、逆反的孩子。

一、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吼大叫

当孩子犯错或不听话时,一定不要吼孩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相反“低声教育”在心理学上证明更容易被孩子接受。这时候应该降低音调,会最大程度卸下孩子的防备心理,也会逐渐被父母的讲话内容吸引。

二、用协商代替命令

很多宝宝不听话,明明自己有很多玩具,明明该回家了还要玩,知道抢玩具不对,还要继续抢,会让父母很愤怒,直接命令:“不许这样,不许那样。”

命令教育会让孩子恐惧,看起来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孩子并不是心甘情愿执行命令。反而肚子里窝了很多火,有一天会集中爆发。

可以多跟孩子协商,而不是命令他该怎么样。父母过分的控制欲会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

三、用陪伴代替忽视

父母用心的陪伴是孩子内心安慰的良药。而父母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或者玩手机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反感父母沉迷于手机,事实是父母花很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孩子会变得焦躁不安、会出现哭闹、打人、摔东西等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孩子需要时记得给一个抱抱,多陪他们说说话,长期遭受冷漠对话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