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人的心目中,冠名“南京”的高校似乎更受看重和青睐,冠之以“江苏”二字的则有点被冷落,典型的如南京大学和江苏大学,二者无论在名气、实力还是人气上都有明显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门)

有趣的是,南京大学曾经有过短暂地被称为“江苏大学”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还由此引起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改名风波”。

说起这场风波,现在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不妨追溯一下改名江苏大学前后的那一段校史和当时所发生的故事。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经过通盘考虑,实行大学区制,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在首都南京改组易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历史印记)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当年全国有五所以“中山”二字命名的高等学府,除了第四中山大学之外,依次为位于广州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位于武汉的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为武汉大学)、位于杭州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为浙江大学)和位于开封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现为河南大学)。

不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却只留下短短的一瞬。

不久之后,考虑到中山大学不止一所可能引起的混乱,经蔡元培所代表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提案,国民政府决定除第一中山大学保留“中山大学”之名外,其余四所均改为所在省之名。因此,在第四中山大学(简称四中大)组建后的次年,1928年2月,四中大依令被更名“江苏大学”。

谁知,校名这一改,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改名之议尚在酝酿之时,学校已经提出了异议,而改名“江苏大学”的训令正式下达后,当即遭到该校学生的强烈反对,学生召开全体大会,组成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代表们慷慨陈词,上书大学院(由教育部更名而来),认为江苏大学“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并在其中列数了改名“江苏大学”的四大失当之处。

其后风波不断,学生组织多次请愿活动,4月13日,八百余名激进的学生抬着勉强挂了40天的“江苏大学”的牌子,一路游行,抬送到位于成贤街的大学院,“奉还”校牌,以示抗议。其后愈演愈烈,甚至已有罢课之动议。

学生的抗议活动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争议期间,为了缓解矛盾和冲突,对校名的改称各界有过多种不同的建议:

◆ 国立南京大学:在学生第一次抗议时即有改名“国立南京大学”的建议,所述理由有四,其中之一认为此名具有国际性,东西文明各国都有一所京都大学,如英国的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德国的柏林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都是学术粲然有数十或数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其中之二认为具有全局性,“南京大学”可与北京大学遥遥并峙,南北二校便是中国大学的象征。

◆ 国立首都大学:学生在抗议的同时致函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寻求他的支持。吴稚晖也认同,位于首都的大学不宜用江苏的省名来命名,并且提出改江苏大学为“国立首都大学”,此议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赞同;

◆ 国立中央大学:提出此动议的恰恰是一位当时的小人物马元放。时年只有26岁的马元放先生当时为南京市政府的一位普通职员,在市政府秘书处和首都市政研究会任职。马先生身为四中大前身之一的江苏法政大学的校友,与当时的四中大有所渊源,自然会很热心地关注这一持续多日的改名风波。他当时首先提出“中央大学”这一校名,且阐释其理由为:“中央二字,一面既可表示国都之所在,一面更足显明文化之中心。”他认为:

“一国首都所在之地,允宜有一名实相符之中心学府,以江苏大学现在之规模,在国中实不多睹。而江苏也,南京也,首都也,举不足以副其实,更不足以形成中心之学府。中央二字,何等冠冕,何等堂皇,故吾国人不欲造成全国之中心学府则已,否则,除该校正名为中央大学也,实别无相当之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4月26日《民国日报》上马元放(时用名:马饮冰)所发表《读分区大学问题余议后》的文章原件)

马元放先生的主张一经发表,立刻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赞同,最终被政府所采纳,并在其上又冠以“国立”二字。

1928年5月4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到校宣布改名“国立中央大学”的决定,校名风波终告平息。

(1928年5月25日《大公报》上关于江苏大学改名中央大学的报导)

从此,“国立中央大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学校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和医等八个学院,学科设置之全、学校规模之大,实为全国各高校之冠。

(图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的造型是一本打开的书,前面广场上立有“国立中央大学”石碑)

“中央大学”后来享誉亚洲和世界,这一校名的首倡者马元放先生虽然当时还只是一位青年才俊,但后来也成长为国之栋梁,曾经担任南京市副市长兼教育局长,其一生有两大亮点,一是矢志抗日,虽在抗战中被日伪逮捕,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获颁抗战胜利勋章;二是热心教育,在艰难的条件下为南京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因此获得当时的民国政府教育部和南京市政府的共同嘉奖。如今,马元放先生被誉为矢志抗日的爱国志士和热心教育的爱国教育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马元放先生留存的部分墨迹)

不过,他首先提出“中央大学”的校名,为平息南京大学历史上的“改名风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一点也当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亮点。

其后,国立中央大学之名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随之先后易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不久后,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又被拆分出十多所专业性的学院,演变为今天的南京大学。

(图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大门)

如今位于镇江市的江苏大学是由上世纪的“镇江农机学院”经多次改名而来,而镇江农机学院恰恰是在1960年由当时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1952年拆分自当时的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为基础筹建而成。

(图: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江苏大学)

所以,同样有趣的是,现在的江苏大学与历史上短暂存在过的江苏大学既不是一回事,却又有所渊源。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或马宁著《无愧人生:矢志抗日、热衷教育的马元放》一书)

我是@云淡风轻轻谈风云,在网易号上谈人生体验,生活感悟,科学见解,文化感想,时事看法,读史心得,社会见闻,岁月记忆,文体观感,语言解读,游历感受。东拉西扯,谈天说地,没有主题,漫无边际,然皆有感而发,力求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