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大学的区别在于见识的差距,而见识的差距决定了人在诸多重大选择面前,选对的能力。我们先说一说见识的重要性,再来谈为什么读大学可以增长见识。

我们主体民族的开创者刘邦先生祖上都是农民。农民这个群体是伟大的,但是农民伯伯作为个体是相当贫苦的,刘邦家里也一样,没条件读书。所以,对世界有一定认知深度的朋友会产生一个疑问,一个前半生没什么文化的人,怎么能把这么大个天下给打下来了?

很简单,靠刘邦一个人,他连徐州老家都出不了。弥补刘邦见识不足这个致命弱项的人,叫张良。张老师堪称楚汉争霸时代的诸葛亮。如果真正按照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和长幼辈分来定义的话,甚至应该说“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张良”。

张良是标准的贵族世家,战国时期的韩的贵族:爷爷干了三届丞相,爸爸干了两届丞相,如果不是秦始皇及其爷爷、爸爸(及其团队)那么猛,张良大概率也要做到丞相。一生下来就是官N代,在纸都没有发明的时代,拿着竹简读治国理论,这是怎样的见识!

很多人知道张良,是源于一个近似神话故事的描述:说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者,经过各种测试老者决定传一部天书给他,老者名叫黄石公,那本书就是他写的《素书》。

其实,人的大脑都差不多,当然天才肯定和普通人有细微差异。但是,靠一本天书就能成为打天下的大才,这种简化理论只能出现在戏里面,让听众和观众过过瘾的。

因此,决定张良见识的,其实是他爷爷和爸爸的长期家庭教育和熏陶。

刘邦在开始打天下的时候,也是一个草台班子农民起义。当时实力太弱,遇到大城市都不敢打,能绕得直接绕过去。这情况张良也是知道的。但是到了宛城的时候,刘邦想要继续绕过去,但是张良坚持要打下来,再大的代价都要打。

这就体现了见识了差异!宛城在当时是东部地区前往关中(也就是秦朝的中心咸阳)的交通枢纽,不打下来,绕过去的话一来会被宛城的秦军断了粮道,二来有随时被人从后面进攻,造成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不利态势,搞不好还有被灭的风险。最后刘邦听了张良的话,拿下了宛城。

很多朋友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啊!宛城是交通枢纽,这是常识啊!当然应该打下来啊!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讲,项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也应该是常识,为什么项羽没有这么选?因为当时的人不知道啊!

刘邦当年 又没 机会周游列国,又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加没有当丞相的爷爷和爸爸。他就算知道交通枢纽是兵家必争之地,他也不一定知道宛城的战略意义啊。而张良就不一样了!他们家就是要帮着韩王图生存、谋发展的。

可以说,刘邦是在拥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一帮团队之后,见识才有了质的飞跃的,才具备了后来打天下、坐天下的能力的。

这里也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因果关系:因为你有了对于天下的认知能力,所以你才具备了打天下的前提条件,然后打下天下之后才有了坐稳天下的资格与可能性。

就像今天,你是先有了挣一个亿的认知能力,然后才具备了挣一个亿的前提条件,最后才有资格问问算命的,自己这辈子有没有这么大个财运!否则问了也是白问,不靠本事挣钱就得靠运气,而靠运气得来的东西,终究要靠本事还回去。

那么,上大学为什么能够增加见识?因为读大学是一个高水平的学习过程。

首先,正规大学的老师现在基本上都需要博士学历了,可能部分大专院校还能接受硕士研究生来当老师。教书的人学历水平就很高,即使他们的教学水平不高,那你可以自己问问题啊!把他们脑子里深奥的知识和技术掏出来啊!

其次,正规大学的课程都比较深了。无论是哪个专业的,那些厚厚的教材如果都能吃透,基本上本科生出来也是半个行业专家了。当然,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

第三,正规大学能够录取的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这个超级筛选器挑选出来的牛人。大家不要以为高校扩招就实现了社会人均本科学历了!回头看看初中毕业的中考,有多少人能进高中!从全社会的总量来看,大学生依然是少数人。

无论是读大专、读普通院校本科、还是所谓211、985、双一流等等,毕业的时候大家看不出同学有多牛,但是15到20年后,你就发现科学界、商界、还有官方机构里面,一堆同学和曾经一起上过大课的校友,已经走上重要领导岗位了。

或许20年后做大生意、当大官的同学是张良一样的二代、三代,但是即便自己家境普通、资质一般,毕业之后脚踏实地发展20年,那也是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了,走上中层、乃至高层管理岗位也是顺理成章的!那时候,大学同学、校友都是你的人脉资源!

站在那个时间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见识真的和没上过大学的人有本质的区别。那些可以平等合作的同学和校友,他们的见识水平同样是你可以利用的资本,更加不用说他们的其他资源和人脉关系了!

说得再细致一点。不读大学的朋友们就只能从事一些很具体的技术工种,比如收费员之类的。越是具体的工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它所能培养人的技能,就越是路子窄。路子越窄, 见识 就越窄。

在一个公司下属的某个门店当收费员,你能了解公司财务部是怎么运行的吗?能了解公司行政人事部是怎么运行的吗?能了解副总每天都要面对和处理哪些工作吗?

为什么很多人毕业之后都要去大公司上班?一方面当然是待遇好,另一方面,更加是大公司给人带来的见识更多。

回到刘邦的案例,评价著名将领韩信的一句话叫作“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现在很多朋友都知道,人越多管理越复杂,后勤保障难度越高。大公司也是一样的道理,几千几万人的公司,复杂程度毫不亚于带几万人出去打仗。

大公司各种规章制度就是保障几千几万个人能够协调运转,把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努力实现的。去大公司上班也就直接见识了这套体系。哪怕是一张发票的报销流程,要多少人审批、多少人签字(包括现在的线上审批流程),都是一套体系。没见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为什么 这么 管控。

因此,读不读大学,如果盯着毕业时候的起薪来判断,那本身就是见识过低的表现。刘邦时代就不用说了,连纸都没有发明,普通人根本买不起书读。

今天这个时代,互联网上那么多免费资源,不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还用几千块钱的起薪和几百块钱的差额来评判一件可以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大事,那就太不应该了!至少要反省一下,自己每天拿着一部能上网查资料的智能手机,都在干嘛呀!

(全文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