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一辈人说起大舅,都会说他是个有文化的人,在他们那一代人里,是读了比较多书的人。但大舅的一辈子却是在村子里给人送煤气,再没去过更远的地方,做下更大的事业。所以包括我妈在内他的几个妹妹,在说起他时都是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评价的。从全家人的骄傲,到作为晚辈的反面榜样,这就是大舅的一生。

在我们的文化中自古崇尚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最好的注脚。所以常能看到很多拮据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学紧衣缩食东拼西凑,举一家之力也要让他或她学有所成出人头地,带领这个家庭咸鱼翻身。

但现实常常事与愿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清楚“为了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

有些人会说开卷有益,管他什么书,读了就是。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想法最不可取。在造纸术还未被发明出来之前,使用的都是昂贵而不便传播的竹简,那时候的书是很少的,普通人家一辈子都见不到一两卷书,所以古人笼统地说“开卷有益”。时至今日,以中国每年出版的书籍数量,一个人就是一目十行,一辈子也都看不完,而且全球化,一个人能接触到的书籍,已经不限于本国。

于是面对读书,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观念。在我大舅那个年代,他们读书主要是为了考取功名,也就是通过考试看以后是不是能谋个一官半职。那时候的书籍都是儒家那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像所有考试一样,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能走到治国平天下的人都是很少的,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修身齐家,大舅就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如果春秋时代,是可以得到孔夫子的肯定,但是在这个追求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年代,他却得不到他的几个妹妹的肯定。

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读书呢。

首先不要再将读书圣神化了。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成本或是便捷程度,都比以前进步太多,即便是出版的门槛都降低了许多,书籍变成了一种商品,一些出版公司都比一些纯商业公司更商业了,大量抄袭的,东拼西凑的,良莠不齐。我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读书,只不过读书是所有的学习路径中较为便捷的一条。

学习不一定要在学校里,就像工作不一定要在办公室里一样。学校说到底,是为了以后社会各种机构挑选员工时,提供一个标准模板。我们的学校教育是让学生为了以后能为具体的某个行业而服务而学习,并不是为了要达成具体的某个目标而学习。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从进入学校开始接触“读书”的,也同时是接触“学习”这个概念。于是很多人会将“学习”“读书”“上学”“教育”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甚至给他们都画上等号。

学习等同于读书,是很多小孩从小被父母灌输的概念,因为上学的时候,除了读书写作业,你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务正业。会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是几十年前的一代人,生活所迫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待到工作之后,操持家庭,很多人将生活拮据,谋生不易都归咎于当年读书少,为了下一代不重蹈覆辙,便导致了对子女教育有了种种偏激做法。

我们的学校教育,首先很多人自己并没有思考过这件事,而是带着父母的期望而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寄希望于未来能有个稳定的饭碗,轻松的饭碗。所以当他/她在思考一辆车上坡需要克服多少摩擦力,氢气跟氧气怎么变成水,蓝绿色盲的父母遗传给小孩的概率的是多少的时候,想象力最远只能到达期末的考试试卷上,而抵达不了更远的地方。人在年轻的时候,去思考去尝试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这一点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起一个中学同学,他很早就确定了以后要回家接他爸的纺织厂,于是对他来说一辆车上坡需要克服多少摩擦力,氢气跟氧气怎么变成水,这一类的问题跟他以后管理工厂没什么直接关系,所以不会他也不在乎。很多人在这里要说了,又不是每个人的爸都有个工厂。正因为这样,是不是更应该早点去思考未来的路,难道你打算用一张张的考卷铺向你的人生路。

我想打开这篇文章的人都是参加工作的成年人了。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学习,别误会,我不是学习委员。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放到今天也还是恰当的。我认为跑五公里是学习,写一幅字帖是学习,做一个菜是学习,弹一首曲子是学习。所以学习不一定是要读一本有课后习题的书,或是一本有上千页的大部头,或是报一个888元的培训班。

既然是参加工作的人,就会有针对你的职业的专项学习。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做产品的,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可能会读一读《艺术的故事》,或是学习一些优秀产品的设计思路。但鉴于今天大多数人的生存压力,很多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的学习已经失去市场,这就是一些诸如《如何跟所有人都聊得来》《三十岁钱达到财富自由》《厚黑学》这一类的书籍充斥市场的原因。即便如此,作为一个科学家在宇宙里搜寻了多少年都还没能找到同类的珍贵物种,是不是可以抽空在每个夜深人静独自抽烟的夜里,想一想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可以留下点什么,比如一个可以让人们生活变得轻松一点,容易一点,美好一点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