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这句话放到现在,孔子学院全球开花的情况下,说出来并不突兀。中国实力的提升,重拾文化自信,孔子的思想也传至海外。

但这是钱穆在1962年香港新亚书院所说,那时候中国经历了最严重的“打倒孔家店”思潮,经历过战火,刚得新生。温饱尚未解决,谈何思想引领?

偏偏在香港的钱穆,就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钱穆崇扬孔学,倾力于《论语》和孔学研究,他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著有《论语新解》。这本《孔子与论语》收录了他相关的研究和讲稿,是理解孔学和《论语》的主要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能可贵的是,钱穆为什么坚持?

把孔子当作一位传递思想的作家来看,尽管这可能压低了他的地位和境界,他本身超越了阶级局限性,这是在读《巨匠与杰作》里毛姆提到托尔斯泰时候的观点应用。

托尔斯泰本身是贵族,但他的卓越恰恰是他能写出《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与之相似,孔子本身也是贵族,但他没有享受,也没有固守着小官职,而是开启了周游列国,在这过程中见到了田间的老农,也经历过生死逃亡。

他能接触到国君,也能看到普通百姓,他的弟子里有颜回一样清贫的人,也有如子贡一般的商人富人,思想上注重仁爱、教育注重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财富。

在钱穆看来,近代以来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西方思潮,实则孔子的经历就有如此表现,批孔反孔、轻孔蔑孔,是情绪夸大不可取。

孔子离鲁去卫,并有大群弟子结队而行,十四年后归鲁,来去自由。但当时世界是没有如此自由的,现在也有国家不接收留学生,这不算自由。以平民身份去齐、卫,但孔子都得到礼遇,没有身份的高下,是平等。而孔子言“富贵不可求”,非一己独立可为,但为圣贤,可一己做到。

细致去看,钱穆所列的平等是国君对人才的渴求,自由是国家间往来顺畅,独立则是慎独可为圣贤,这与人人平等、自由、独立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但借此抨击孔学,为的是打破束缚国人几千年固有的枷锁,不破不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穆的思考,基于更大的层面,现实世界的基准问题最终靠什么解决?

世界是整体的,人类是全体的,自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后,我们能更加直观的看到中国人的格局和态度。

在书中钱穆提到,哲学的兴趣在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现实世界靠不上哲学家。宗教可以作为指导人生的准则,但世界有不同的宗教,且宗教冲突不断。科学可以为人所用,但不能指导人生。当目光落在孔子身上,他提出“道德”,人们能感受同一种心情,便能在行为上有所克制。

即使在时代、社会背景都变化的中国,钱穆认为孔子的言论还可以作为标准——“吃紧为人”,也就是说在做人一事上扣紧。容易受到批判的诸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如果只是考虑做人方面,自修而非硬抠反驳,会更有实用价值。

那该怎么做,怎样读《论语》?

“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则有一章的用处。

任何人每天抽出几分钟,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读一章或两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暂时跳过不懂的,每年可读《论语》一遍。”

而有志于精读《论语》的人,要读朱熹、刘宝楠、何晏三人的注解,考据、义理、辞章均不可偏废。

书中有一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这句话很好理解,但难在“之”的解读不同,是指晏子,还是晏子敬人这件事?

在考据中,这句话有作“久而人敬之”,也有“久而敬之”,有人则“之”解为晏子,无人则解为晏子敬人。那么到底哪句更值得信呢?

这一连串的校勘、读注、考据,需要耐心和广博学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我们能做的,是理解孔子,理解《论语》,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起来,学习、为人都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图片来自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