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的话你愿意穿越到什么朝代过春节?看看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再决定。
春节最早的由来(殷商)
早在殷商,每当收获完粮食,储存好其它食物,到了岁末年初之际,都要进行一些拜神祭祖活动,感谢神灵和祖先的保佑,并祈求能够在新的一年中,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而且那时候已经有人制定了“万年历”,且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之为“春节”了。
秦朝的春节好奇怪,在秋天?
秦朝统一中国后,把十月初一定为元旦,即“春节”,从十月开始就归入下一年,皇帝也会在每年的十月祭天,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民间则会在除夕时,用桃木来驱邪(至今家乡仍用桃木辟邪的习俗,给新出生的小孩用桃木刻一些小玩意辟邪)。
汉朝,终于和现在的春节日期对得上号了
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以正月初一为“年”,春节被固定为每年的正月初一,守岁、换桃符、燃爆竹等民俗也开始兴起,围绕春节的各项活动越来越活跃,仪式越来越完整,最终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节日。
汉朝喜欢穿绿色(穿绿衣,戴绿冠的关羽)
汉朝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因其属性上对应“青”色,故天子和文武百官会穿青衣前往东门之外迎春。《后汉书礼仪志》曰:“立春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
饮椒柏酒(川味白酒?)
椒柏酒是用花椒、柏枝所酿制的酒。古代人在农历正月初一用椒柏酒来祭祖和献给家中长者祝寿拜贺。饮用新年酒是要看时辰的,一般是在大年初一晨曦微露时开始喝,饮用时鞭炮声开始响起。
古诗有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配方:
川椒37粒,侧柏叶7枝,白酒500毫升。
制法:将前2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附记: 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
娱乐:“御风”行动
春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身体适合活动起来。踏上马迎着风狂奔,追逐春风或相约打马球。古人说:“列子御风常以立春归于八荒,是风至则草木发生。”取一截金门山的嫩竹为管,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轻清上升的春气就会带动飞灰,甚至还能发出声音,古时称作“葭管飞灰”。不过有时候这也被视作冬至的习俗,因为冬至时已经有阳气初生。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除了以前的那些活动外,逐渐出现了“除夕守岁”的民风习俗。
食五辛盘,饮屠苏酒
晋朝时候春节的风俗:馈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就是春盘。
饮屠苏酒以发五藏之气。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药酒?)。
吃大蒜、喝药酒,好刺激。
唐(开始变得会玩)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礼仪风行,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开始有了类似今天贺卡式的“拜年贴”。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这个时代春节的习俗与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慢慢地从驱邪祈愿的神秘气氛中走了出来,将重点由祭祀神转向了娱乐世人。
饰梅花妆
传为寿阳公主闲卧含章殿时梅花飘落额上所成,宫女见其状极美遂争相效仿,后遂演化为梅花妆,爱美之心尤甚的唐朝女子将其演绎到了极致。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此风俗传至唐朝,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春、内家圆”等名目。
簪花
春节大约在立春左右,此时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故最初这一习俗,只有贵族或统治阶级才能享受到。民间百姓则多是用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洛阳牡丹记》曰:“春初,城中无贵贱,均插花。”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霄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唐朝政府破例取消京城夜禁三天市民为庆佳节燃灯盏、做灯树,规模十分宏大长安街市上火树银花、人潮攒动大唐盛世一片歌舞升平。
第一副春联
历史上第一次写“春联”是在五代十国时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宋朝(活动变得丰富)
馈岁(不是压岁钱)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过年时候朋友间相互赠送酒肉、野鲜,不计较送多送少,重要的是彼此祝福的心意,世风古拙人心朴素,人与人之间情谊最重。
年货
在宋朝时期,春节时需要置办的年货就多达几十样。《武林旧事》第三卷《岁晚节物》一节就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腊药、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天行贴儿、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等。
燃爆竹
宋朝时期,由于火药制造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让过年变得更加热闹和喜庆。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宋代王安石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
“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宋代妇女以米粉为蚕丝,书写吉言置于其中,随意抓取以占新年之福,虽然吉言都是自己写的,但抓到了依然很开心。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意,定放汝向彭泽归。
宋人将钱串在竹竿末端围着灰堆转几圈,然后投打在灰堆上,颇有粪土金钱之意味,谓来年可如愿以偿,这个活动小朋友应该很喜欢。
元朝: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元朝元宵节后妇女们取九道旧历纸乱接首尾,其状如羊肠,以相属者为吉兆。
明朝
明朝的时候,春节的礼仪性和应酬性逐渐加强的同时,游艺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在新年之际相互拜年,馈赠礼品的同时,舞龙、耍狮子、唱戏、说书、扭秧歌、荡秋千、踩高跷、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戏、比才艺等各种娱乐活动。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
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
明代春节期间鞭打春牛已成为一种盛大活动,官员和百姓在田头共同参与其乐融融,官民同心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古时女子鲜有出门的机会,更别提抛头露面去看外面的景色了。到了明代在过年期间女子可成群结队登上城墙一览城中美景,登高望远舒散心情谓之走百病上城头。现在南京仍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散百病。
清朝
到了清朝,过年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了许多,过年前后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诸如接灶神、大扫除、蒸馒头、包饺子、贴门神、守岁、拜年、正月十五赏灯等等,就逐步增加完善并盛行了起来。
猜灯谜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猜灯谜的习俗在南宋的时候就有了,到清代过年时开始盛行,好事者甚至专门成立灯谜社,试想春节期间帝城不夜,灯谜遍市该是怎样一种热闹景象。
发压岁钱
种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笑开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便赐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流传至今随着钱币形制的改变,其形式也从发金属钱币到纸币,到现在更多的人则选择在微信上发红包,但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它都表达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期待。
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春联最早渊源自桃符,明朱元璋时期开始改称为春联。岁末时候私塾先生们书写对联出售赚取外快,千门万户也因此而焕然一新。
民国
国民政府时,试图废除春节,改作公历1月1日为新年,这是要准备与国际接轨,但是遭到国人的反对,并没有实际实行成功,尤其是在民间,人们仍然按照旧历来过年。
老北京人曾经有过一个过大年的顺口溜,比较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人们过年时的忙碌活动和愉快心情。“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可以感受到过年时的喜庆情景的。
图: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写的“福”字,你觉得谁的“福”字写的最好?
古人对联:“雅”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山静水流开画景;鸢飞鱼跃悟天机。
四面云山皆入画;万家烟火总关情。
云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雨过林霏清石气;秋将山翠入诗心。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天上何曾有山水;人间岂不是神仙。
提笔四顾天地窄;长啸一声山月高。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每闻乐事先惬意;或见奇书手自抄。
水清石出鱼无数;竹密花深鸟自啼。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江山澄气象;冰玉净聪明。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竹露松风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近代风格的春联一览:
万里度春风,虎啸龙吟同庆典;
三英翔广宇,人间天上共团圆。
福字飘红,谁家玉笛梅花暖;
春风点翠,故里小桥流水香。
春请黄莺吟柳色;
雪邀瑞虎画梅花。
虎岁催人,税苑三牛耕梦早;
鹏风抟福,楚天一鹤入云深。
风拂华夏春花艳丽,
雨润神州美梦团圆。
百业齐兴,筑梦宿城春尚好;
八方奋进,讴歌盛世喜相逢。
击鼓迎春行大运,
扬鞭跃马展雄风。
梅花煮雪云天外,
草堰耕云锦绣中。
万树寒梅迎瑞雪,
九州生气化祥云。
金牛踏雪辞岁去,玉虎拥梅迎春来。
四野耕牛趁好雨,千山虎啸引春来。
收藏的春联一览:
江山千古秀,花木四时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一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
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静处也闻香,梅知其我;
寒中犹觉暖,春却多情。
江山千里国,天地一家春。
凤鸣春日晓,龙化海云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年年如意春,岁岁平安节。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云间瑞奇三千丈;堂上春风十二时。
万里和风生细柳;一夜春雪映梅花。
松梅竹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
喜看春日花千树,笑饮丰年一杯酒。
向阳花木易为春,积善人家有余庆。
北斗初回,天上五云程瑞;
东风乍暖,人间万物争春。
日月重光,三始同临首祚;
天地交泰,万家共庆新春。
乐事无边,万家春灯传五夜;
太平有象,一日瑞雪兆三丰。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
春来无别事,一帘风雨欲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