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薯,又叫番薯、甘薯、朱薯、金薯、红芋、红苕、番葛、山芋、地瓜、地蛋……在现代中国,它拥有十几种名称。

现在,红薯己成为我国仅次于稻米、麦子、玉米而居于第四位的粮食作物,目前全国红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红薯总产量的83%。

老覃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对红薯有着一种非常浓郁而亲切的感情。

那时候,家里人口多,粮食紧张。每天放学回来,母亲就从锅里拾出两大筐刚煮熟的、热气腾腾的红薯,搁在地上。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嘻嘻哈哈地各拎一张小凳,围着红薯筐,剥着红薯皮,说说笑笑学校里的趣事,不知不觉就把红薯吃了个精光。然后,洗洗手,各盛一碗清水可鉴的稀粥下肚,算了应付了一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不少中外学者都指出,红薯对于中国历史上明清时代的人口激增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甚至,人们所赞美的“康雍乾盛世”,就是以红薯为基础奠定起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跟辣椒、玉米、土豆、烟草、花生等等作物一样,红薯并不是我国的原产土作物,而引植自海外。

尽管五代后汉人陶毂《清异录》有记:“岭外多薯,间有发深山而得之者,枚块连属,有数十斤者,味极甘香,人多自食,未尝货于外。”但其所说的薯并不是红薯,而是一种攀援生长的巨型山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东坡《酬刘柴桑》诗中的“红薯与紫芋”也不是我们后世说的“红薯”,而是“山芋”。

明朝以前出版过的地方志和类似地方志的著作,诸如《咸淳临安志》、《淳熙三山志》、《宝庆云阳志》、《岭外代答》、《岭表录异》等等,都是找不到有关红薯的记载的。

即我国引进红薯,是在明朝末期。

红薯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具有抗病虫害强,栽培容易的特点。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即红薯)隆重地献给女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

清代陈世元所著《金薯传习录》详细记载有红薯传入我国的一条传奇途径。

话说,明万历年秀才陈振龙为福建省长乐县青桥村人,多次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往返于福建和菲律宾之间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振龙在菲律宾发现当地人种有朱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最难得的是,其“随栽随活”,耐旱,生命力极强,出土后生熟都可食。

陈振龙想到家乡时常灾歉,民众食不果腹,不由泫然泪下,决定学习种薯的方法,将朱薯引回家乡。他在岛上购薯“藤数尺,并得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试验种植朱薯。

西班牙政府是严密控制朱薯出口的。

陈振龙归国之日,甘冒大险,将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瞒天过海,带回福州。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大谈种植朱薯之利,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学曾大喜过望,觅地试种。

陈振龙父子遂依照在菲律宾学来的种植之法,在金学曾提供的试验田上种植。

四个月后,“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学曾欢欣鼓舞喜不自胜,通令各地如法栽种。

闽中饥荒遂得缓解。

金学曾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他在陈振龙父子所献《种薯传授法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观察种薯过程中归纳起来的心得,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七则》。

闽人感念金学曾、陈振龙之功,还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

实际上,把红薯引进中国的,并不仅仅只是陈振龙一人。

相关记载表明,吴川人林怀兰、虎门人陈益都做过类似的事,而且,他们是各自引种,互不关联,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而且,从严格意义来说,虎门人陈益引进红薯的时间,还要比陈振龙早十年,但其只限于自家种植,功德远不能与陈振龙相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话说回来,因明末清初的战乱影响,红薯的栽培技术的传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较慢,直到康熙时期,才传遍全国。

现在学者研究“康雍乾盛世”,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这一时期中国基本没有什么科技发明,文化也谈不上什么繁荣,思想更是停滞不前,工商业受到政府的极力遏制,与明朝中国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景象相对,可谓大为衰退。可是,人口显著却增加了,并且是以往历史人口最高峰的四倍!

中国人口增加为什么如此快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社会学家指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如“汉景之治”、“贞观之治”,人口都没有超过六千万,人口最多是宋朝和明朝中期也不过一亿。实际上,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中国土地能养育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此前中国历史,一旦人口达到八千多万,人地矛盾就十分尖锐,就容易发生农民起义。而比较明朝与清朝的农业生产,生产方式没有什么改变,人口却迅速增多,并呈现“繁荣”景象,原因仅仅在于农业生产有了些改变,即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红薯,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的是,红薯给中国带了人口盛世,但并未把中国带入强国。

清朝的闭关锁国限制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四亿多人口的中国在西方入侵者面前,处处落后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