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神童,五岁能写诗。

其实在中国,神童还真不是什么稀缺物件,历史上有名的神童比比皆是。甘罗,12岁官拜丞相;曹冲,三国第一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妇孺皆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也是家喻户晓。

在诗歌领域,更是如此,你要是到了7、8岁还没有写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诗人。骆宾王7岁写成《咏鹅》;诗圣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黄庭坚7岁作《牧童诗》,令人拍案叫绝;李贺7岁写成一首《高轩过》,韩愈看了都惊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再来读两位神童在5岁时写的诗,不仅文笔出众,而且均预见人生结局:一个造反,一个出家!

第一首:老子要造反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在黄巢周围,跟着他一起“造反”。

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而这一切,在他5岁时写的一首诗里就已经预见了。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意思是说,黄巢五岁的时候陪着爷爷和父亲在一起以菊花联句作诗,轮到爷爷的时候,爷爷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黄巢就随口说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他的父亲想要责罚黄巢不懂礼貌,他的爷爷说:孙子能写诗,但是不知礼节,让他再写一篇看看。

爷爷的言外之意是,写不出来,再一起罚。

哪曾想黄巢不假思索,应声吟出一首诗。这首诗便是——《题菊花》。

《题菊花》
唐末·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说的是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也有说法说此诗当作于黄巢年轻时,发动起义之前。

但不管作于何时,这首诗融合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出打破命运枷锁、挣脱现实囚笼的远大志向和坚定决心,这一点,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栅栏。

所以,黄巢后来能“造反”,成为农民起义领袖,于此可见一斑。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黄巢没有祈求上天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

黄巢告诉我们: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们要做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的奴隶。

第二首:老子要出家

陈知玄,字后觉,晚唐时期著名的得道高僧。四川眉山人。他自幼聪明,勤奋好学。十三岁在四川讲道,号称“陈菩萨”,远近闻名。

唐僖宗时,赐道号为“悟达大师”,以国师之礼待之。

我滴个天,你看到了吧,十三岁已经开始讲道,而且被称为“菩萨”。你说他得多有慧根。

但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因为在他5岁时写的一首诗里,已经表现出了这一点。

据说当时陈知玄和家中长辈一起赏花,他的祖父吟了一首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祖父于是让陈知玄也写首咏花诗,陈知玄一边沉吟一边踱步,没走几步,就作好了。

正是下面这首《五岁咏花》

《五岁咏花》
唐·陈知玄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这首诗让家里长辈是又惊又怕、又喜又忧。喜的是五岁年纪能作出如此诗作,其聪慧可见一斑。忧的可就多了,先说这首诗,整首诗,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更像是一首佛家偈语。

再回想起陈知玄周岁时的一件大事,家人就更开心不起来了。

当时孩子周岁时都要“抓周”,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这样的习俗,而陈知玄当时却在众多的物件中抓起的却是一幅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的画,家人顿时觉得情况不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首诗确实也表现出和他这个年龄不符的慧根和通透,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禅理多少人一辈子也未能悟透。

“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看似是写自然景色,春天到了,百花齐放。但是诗人没有再进一步写春光如何美,而是马上想到春去后百花凋零。

这本无不妥,可是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空”字。我们常常将佛门称作“空门”,管出家叫遁入空门。所以这句诗里的“空”,明指“花落万枝空”,实则也指佛门的空。

“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紧接着诗人又说你不要看现在枝头还有一朵在,明天肯定就随风飘零了。

此句铿锵有力,一个“定”字表现出不符合其年龄的通透和慧根。

佛家讲因果,这里的明天不一定就是第二天,而是指将来的任一一天,是在讲这个花是一定会飘零的,你也不必强求和挽留,也不必过分悲伤,因为这是必然的。

所以这里既可以看出诗人对春花凋零的惋惜,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看破一切的通透。

最后,笔者想到前面在网络上也有一位“神童”,诗词百篇,还自称“人生导师”,不知道看到这些真神童的诗,她会作何感想?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