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广西一女子推倒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的消息登上了社交网络平台热搜榜,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并齐齐为之叫好。据报道,记者联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法院认定女子潘某出于本能推开性骚扰男子以保护自己的身体权不受侵害,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没有伤害该男子的故意,行为未超过必要限度,没有构成防卫过当。据主办法官介绍,死者家属在领取判决书后没有作出回应,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从所获得舆情效果看,“推到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这一案件的判断发生于进入公众视野之前,而这同时是一起涉及性骚扰这一敏感性舆论话题的事件,“正当防卫”这一认定结果先于舆情爆发,最终实现了正面舆情对传播效果的积极意义。

一、认定正当防卫案件舆情概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针对“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事件舆情热度趋势看,2月15日20时左右在小幅范围内初始发酵,这一时期传播圈层以环球时报、成都商报、新民晚报、极目新闻等媒体的大量关注和报道为主,网民层面参与度较低;直至2月16日8时,人民网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设置话题#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隐匿于舆论之下的事件开始渐渐上浮进入普通网民视野,舆情热度随之呈现直线增高态势,仅用4个小时即到达峰值;此后,舆情热度缓慢下降。截至2月17日8时,网络上仅剩少量讨论,一方面,该事件本身属于正面事件,网民在刺激-反应模式影响下,言论表达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疏导,情感宣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该事件结果在前,网民接触时已经尘埃落定,后续又无反转性消息爆出,舆舆情热度的发展整体上是“上升-峰值-下降”的单一模式。

二、正当防卫案件为何刺激舆论关注?

从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事件信息类型分析看,原贴比例在6%,以主流媒体和媒体官方账号的报道为主;转发以及评论占比高达94%,多数是自媒体、网络大v以及大量普通网民。正当防卫案件获得如此之高的舆论关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既往正当防卫案件伴有舆论审判,网民产生逆反性心理。近年来,多地发生的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山东于欢案、江苏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河北涞源反杀案)曾引发重大舆情,网络上的争议声音不断,甚至由此导致舆论断案、媒介审判的负面看法甚嚣尘上,“为什么总在案件曝光之后司法机关才能做出正当防卫的认定”、“舆论是否存在巨大杀伤力”,网民产生了逆反性心理,不仅造成司法机关被动,也降低了执法公信力。在此背景之下,一女子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被网民认为是司法的胜利,彰显了法治进步。

其次,媒体积极评价,助推持续产生引导舆论的作用。媒体积极进行多层次发声,对网民舆论也产生了极大的引导力。法制日报敏锐地发现相关消息并将其推至网络前台;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等积极跟进,设置议题促进传播面进一步扩大;媒体评论性报道为该事件定性,如《致性骚扰男子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顺应世道人心》《极目锐评|女子推倒性骚扰男子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是一个良好的司法范例》,这类报道都给予肯定性评价,与正面舆论观点相呼应。

最后,性骚扰敏感性话题使正当防卫披上正义外衣。基于醉酒男子王某多次对女子潘某强行实施搂抱、亲吻的性骚扰行为本身,网民存在着极强的愤怒、反感的情感。在舆论场上,骚扰者隐蔽、隐晦的行为难以界定,难以作出进行有效的惩戒;而被性骚扰的对象通常是弱势的一方,甚至有些容易被污名化。潘某无罪判决符合法理、情理,不仅对性骚扰者产生震慑作用,也鼓励广大女性在面临性骚扰时勇于反抗。不少网民表态“干得好”、“请大力宣传”、“很难不支持”。

三、舆论支持“正当防卫”产生哪些舆情启示

研究分析广西一女子推倒推性骚扰男致其死亡被认定正当防卫的舆情,可以窥见“正当防卫”案件认定在前、舆论支持在后的基本情况,这一正面舆情经验对舆情工作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是,总体而言,当前网民心态具有遵循朴素的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趋向,在处置“正当防卫”案件时,司法机关有理有据进行认定能够顺应民心,增强网民认同感,有效防止舆情爆发,当案件推向网络时舆情能够平稳着陆。

二是,官方媒体、司法机关加强与网民、网络大V之间的良性互动沟通,防止事实认知不清以及曲解误读行为的产生。网络舆论场上负面的声音难以避免,正当防卫被认定,部分网民表示“没有监控,没有第三者人证,没有别的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理由单独采纳犯罪嫌疑人一方的口供作为证据的呢?”对此,如若媒体、法律专家或者官方能够做出进一步的解答,将更加有效地争取公众理解,努力寻求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