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南海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领土,但南海丰富的油气、渔业资源令其总是受到其他国家的窥视。不仅仅是南海周边国家,连美国都总是想来横插一手,通过干涉南海问题来遏制我国崛起。

但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国家实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之重器”被投入到南海,我国对于南海的国家利益保障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尤其是当我国在南海部署了价值不输航母的“国之重器”之后,世界多国不仅对此表达了密切关注,还有不少国家希望购买我国的技术,俄罗斯媒体更是直言“中国崛起了”,那到底是什么“重器”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国技术封锁,我们就自己造

众所周知,西方因为害怕中国崛起“动了他们的蛋糕”,一直千方百计地阻挠我国的发展,他们所动用的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建设国家的需要,我国对大型工程设备有着很大的需求,例如为了疏浚河道、开挖航道、建设港口,我国急需一种工程船——绞吸船。

但当时我国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在绞吸船技术方面更是一片空白,直到1956年,我国才在苏联的帮助下建造出了第一艘电动绞吸船“北京号”。

可是“北京号”仅能用于疏浚河道,无法满足我国的大型工程需求,例如填海造陆、港口建设等。

为了尽快建设好“天津港”,我国决定先向外国进口一艘大型绞吸船,由于这些先进技术都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只能向西方国家谋求进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中交天津航道局以170万英镑(折合4吨黄金)的天价从荷兰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自行耙吸船“津航浚102”轮,这艘船不仅为我国的港口修建提供助力,还为我国疏浚装备的制造提供了经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三年大建港”时期,中交天航局依靠着大量承建工程,让我国的现代疏浚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此时虽然中交天航局拥有 28艘各色挖泥船,可我国的疏浚船舶仍以进口为主,相关技术也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

1985年,中交天航局还从日本进口了一艘每小时可疏浚2500立方米的绞吸船“津航浚215”轮,这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绞吸船。

依靠对“津航浚215”轮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首次成功建造了绞吸挖泥船“津航浚216”轮。

但这只是一艘中型绞吸挖泥船,依旧不能满足我国的建设需要,而且,这艘绞吸挖泥船的技术主要都来自于国外,该行业的高精尖技术和装备也受到了西方垄断,我国的疏浚装备依然受制于发达国家,他们不仅随意开出“天价”要求我们“买单”,还嘲笑我们自己造不出挖泥船。

媒体报道显示,21世纪初,首钢集团计划搬迁至唐山曹妃甸,但需要先围海造地满足用地需求。

当时,如果从外国进口大型绞吸挖泥船将会耽误首钢的搬迁计划,于是中交天津航道局于2003年启动了建造大型绞吸船的工作。

最初,中交天航局希望与荷兰制造商合作,使用对方的技术建造大型绞吸船,初步谈判后,对方开出了3亿的价格,当时中方希望对方能够降价50万欧元,但荷兰方面收到降价请求后,不仅不降价,反而还涨价了5%,似乎是认定了中方只有与他们合作一个选择。

这一举动反而“刺激”中交天航局,相关领导、工程师拍板决定“抛开”外方,自主研发设计中国人自己的绞吸挖泥船。

2006年,在中国科学家、工程师的努力之下,我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船“天狮”号交付,不仅造价仅有进口船只的一半,还彻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开启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疏浚设备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图编辑器”天鲸号

这一年,更大的绞吸挖泥船项目“天鲸”号项目也开始了筹划。

最初,“天鲸”号由德国VOSTA LMG公司进行设计,但经过全面的计算分析后,工程师发现外方设计方案中,排水量严重不足、航速预报也有重大失误,但由于当时合同已经签订,外方认为我国不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建造出“天鲸”号,就对我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修改条件——核心就是加钱。

不仅如此,德国人在来到中国实地考察之后,还断言称,以我国当时的技术能力,根本不可能造出大型绞吸挖泥船。

最终,我们没有答应外方的条件,而是由上海交大船舶设计团队重新对“天鲸”号进行了设计修改,并最终自主建造出了“天鲸”号,用实力“狠狠打了德国人的脸”。

从性能上来看,“天鲸”号绞刀功率高达4200KW,适用于各种海况的大型疏浚工程,其装配的3台高效泥泵,能够将挖上来的泥沙排到6公里之外的地方,进行填海造陆工程,其每小时挖掘的泥沙可以填满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半米深的巨坑。

更为关键的是,“天鲸”号拥有自主航行的能力,不需要借助拖船就可以到达任何想要施工的区域,大大增加了疏浚装备的灵活性。

而且,“天鲸”号能够在八级风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它不仅能够增强工程的安全系数,还能减少工程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是当时疏浚能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自行绞吸挖泥船。

简单而言,“天鲸”号可以自行航行到指定海域,用其锋利的绞刀绞碎坚硬的岩石和暗礁,并将泥沙输送至几公里外的指定地点,堆积出一座小岛,这工程效率可比传统的“填海造岛”要快多了。

2010年,“天鲸”号正式交付,并参与了广西防城港的建设,检验了它在恶劣环境下绞挖的能力。

2013年,“天鲸”号开赴南海作业,全世界的目光都紧盯着它的一举一动。媒体报道显示,美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情报机构正在非常严密地监视着“天鲸”号在南海的一举一动,因为这些国家认为“天鲸”号可以“重新划分”南海的版图和边界,而且还能够不眠不休,24小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天鲸”号不负众望,在南海作业的200多天中,吹出1000多万立方米的砂石,填造了美济岛、永暑岛、永兴岛、渚碧岛等8座小岛,其强大的吹填能力,也让网友为它起了“地图编辑器”的绰号。

这些原本只能勉强搭个屋子的小岛,已经变成了能够建设机场的大岛,能够为我军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走向深蓝,同时,我国对于南海的掌控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让周边国家不敢轻易“打南海的主意”。

媒体报道显示,全球32个国家都在密切关注着我国“天鲸”号的一举一动,俄罗斯方面在看到“天鲸”号强大的能力后,更是直言“中国真的崛起”了;

当日本人看到了“天鲸”号的造岛能力后,还想跟我国租用或者是购买,但这种“国之重器”我们怎么可能轻易示人呢?

早在2017年,我国商务部就已经将“天鲸”号等大型挖泥船列入了出口管制的行列,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对外出口。

2020年,“天鲸”号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足见“天鲸”号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以及其为我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尽管“天鲸”号作为国之重器,不能随意出口,但这不代表“天鲸”号就不能“走出国门”,实际上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天鲸”号已经远赴非洲、欧洲多国参与港口建设等重大工程。

媒体报道显示,目前“天鲸”号正在肯尼亚北部海域作业,帮助肯尼亚建设一座大型港口——拉姆港。数据显示,在拉姆港建成后,将能为肯尼亚创造7000个就业岗位,并贡献1.5%的GDP,因此,“天鲸”号对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卡脖子到全球领先

虽然“天鲸”号有着“地图编辑器”的称号,但现在它已经不是我国最大的绞吸挖泥船了,因为2019年正式投产首航的“天鲲”号已经超过了“天鲸”号,成为了新晋的“亚洲第一”。

2015年,“天鲲”号正式开工建造,这是我国第一艘真正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大型自行绞吸船,业内人士认为,其核心装备的建造难度不亚于国产航母。

“天鲲”号的生产设计过程步履维艰,但经过了3年多的技术攻关,“天鲲”号逐步攻克了多个难题,还应用了由我国自主设计的、世界领先的自动化只智能泥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施工进度来控制挖泥量。

资料显示,“天鲲”号绞刀的额定功率达到了6600KW,每小时能挖泥6000立方米,几乎达到了“天鲸”号的1倍——每小时能填满一个1米深的、1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坑,形象一点来说,“天鲲”号挖掘填满一座“水立方”,只要6天半时间。

而且,“天鲲”号最大挖深达到了25米,可以将泥沙吹填到15公里外的指定地点,各项数据都超过了“天鲸”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其远程输送能力更是达到了世界第一。

2019年,“天鲲”号被评为了第二届优秀海洋工程,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据称,“天鲲”号在下水后不就,就前往南海进行了填海造陆的实地测试,其强悍的吹填能力并没有让人失望,在其他工程船的配合之下,只用了几个星期就建成了一座小岛,吹填速度远超其他挖泥船。

除了在南海显神威之外,“天鲲”号还助力了我国多项工程建设项目。2021年8月,“天鲲”号完成了吹水试验和全部前期准备工作,即将投入江苏盐城滨海港疏浚工程的建设。

根据计划,“天鲲”号会将泥沙吹排到15公里外的指定地点,这是“天鲲”号在投产以来第一次挑战国内最长的超长排距。

9月6日,“天鲲”号正式开工,根据媒体报道,这次“天鲲”号要疏浚1934万立方米的泥沙,将港池与航道深挖至15米,对于普通挖泥船来说,在短期内疏浚近2000万立方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于“天鲲”号,这却只是“小试身手”。

在“天鲲”号的助力之下,滨海港大型船舶项目正在顺利推进当中,该项目预计在2022年4月30日建成通航,为江苏、安徽、河南等地的天然气供应打通一条全新的运输通道,优化华东地区的能源结构,助力实现节能减排。

不过,根据中交疏浚集团相关负责人所言,“天鲸”号、“天鲲”号这样的大型挖泥船主要的作业地点还是在海外,他们已经先后承揽了马来西亚槟城造地、俄罗斯圣彼得堡布朗克港、斯里兰卡港口城等多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工程的港口和航道建设的工程。

而之所以我们能屡屡在国际竞争中获胜,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天鲲”号这样的核心竞争“武器”,这些国家的海洋地理情况比国内更为复杂,更需要这样的“特殊装备”。

从被外国人“卡脖子”到走向世界领先,中国人用了近20年的时间,但这一切还不够。因为“天鲲”号虽然已经达到了“亚洲第一”的水平,但其绞刀功率在世界上的排名只有第三位,目前绞刀额定功率排名世界前两位的分别是比利时杨德诺公司的“JDN8069”轮和“LBN BaLLuLa”号,“天鲲”号与它们仍有一定的差距。

只是外国人用了数十年才达到的成就,我们要追赶确实还要花上一定的时间,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看到我国疏浚行业的装备、技术走向更为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