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粮草,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军队的粮草一旦被端,后果不堪设想。

在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中,袁绍以十万左右优势兵力对阵只有一两万的曹操,结果袁绍谋士许攸叛变,投靠曹操,为曹操献计偷袭袁绍屯粮的乌巢,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曹操凭借官渡之战一跃而成为北方霸主。

当然,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当中,各个政权供养军队的方法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进行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常来说,先秦之前,正处于乱世当中,大多数政权都没有专业化的军人,需要靠农民去打仗,一旦前线发生战争,所有的农民都会被号召起来前去打仗。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战国时期动辄爆发三五十万规模的战争,比如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只是两个诸侯国,两个国家的总人口不足七百万,结果调动出来的军队总和接近一百万。

不是老百姓喜欢打仗,而是政府为了调动老百姓参战的积极性,将战争与土地捆绑在一起,老百姓想要获得私有的土地,那么必须有参军的义务。

之所以产生这种军事体系,这是历史的抉择,诸侯必须把老百姓调动起来才能生存下来,不能调动起来的,结果都被兼并了,我们可以看到,战国七雄,其实都是变法后才开始变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私有制加强了政府对老百姓的调动。

比如长平之战的关键阶段,秦昭襄王为了切断赵国的援军,直接下令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青年,直接开赴战场,想想都会感觉可怕。

在全民皆兵的时代,国家肯定是不管老百姓平时吃穿用度的,只有在打仗的时候,才会供给粮食,甚至老百姓自己还要携带一些口粮。

秦朝建立后,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为了维持强大的封建王朝统治,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常备军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央军,在这个时候,军队逐渐由业余化转变为专业化。

由于军队一般都是义务征兵制而来,每个适龄青年都有参军的义务,想要不参军,那可是不行的,完善的什五连坐制度,是把老百姓都登记在册的,几乎每个壮丁都有过戍边的经历。

比如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因为当时秦朝官府大肆征兵前去戍守北方,由于路途遥远,被征调的人痛苦不堪,在半路上遭遇连天大雨,最终发生哗变,陈胜吴广率领这些被征调的人发动了起义,掀起了反秦的风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朝实行的也是全国范围内的征兵制度,壮丁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必须服兵役,兵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卫军,一种戍边部队,通常情况下,卫兵待遇好一点,吃穿用度都是政府拿钱,而戍边很多费用都是自己报销。

可以说,能够在两千多年前实行义务征兵制,必然是绝对先进的军事组织,汉武帝时期可以吊打匈奴,也是这种兵制作为基础。

但是东汉以来,随着门阀士族的崛起,政府对老百姓的掌控力度是有所下降的,由于特权阶层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很多农民就依存于门阀之下,从而免除了自己服兵役、交税的义务。

最后的结果就是,能够征的兵越来越少,而战事却越来越多,东汉后期的统治者不得不为了战争临时募集一些士兵。

此举一开,加上地方权力的分散,结果就是,地方有了与中央叫板的实力,最后出现了汉末军阀大混战的局面,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是中国古代军事斗争最频发的一个时代,人口急剧减少,想要实行义务征兵制不现实,军阀们没有那个号召力,于是都纷纷实行募兵制。

但是这个募兵制实行起来也困难,人性都是,不打仗的时候争着当兵,真正到打仗的时候,都开始往后稍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率先采取世兵制,把士兵单独立户籍,子孙时代为兵,当然,没有谁愿意一辈子当兵,但是曹操却有比较发散的思维,采取屯田制,让军队自己种粮,颇有兵农合一的意味。

在曹操的影响下,刘备和孙权也开始逐渐实行世兵制,以实现争霸战争,当然,三国时期相当混乱,没有哪种征兵制是固定的,都是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

经历魏晋南北朝后,真正到唐朝之后,采取的是府兵制,也是给军人良田,让军人种田,士兵也是一边种地,一边服兵役,是比较成熟的兵农合一制度。

遇到战事的时候,朝廷选择出征将士,然后召集各地府兵,打完仗后,士兵再回到种地的地方。

应该来说,府兵制是最适合中国古代王朝的兵制,国家养兵不用花太多的钱,依靠土地就能解决,后世大举实行这种兵农合一就是明朝,朱元璋曾经不无得意的表示,大明百万军队,不用国家出一分钱。

在府兵制下,前期士兵作战也很勇猛,这也是为何唐初和明初,国家军事实力强悍的重要原因。

但是府兵制也有缺点,就是时间一长,军人的土地就没了,吃饭成了问题,打仗自然就不行了,比如唐朝均田制土崩瓦解后,军事实力迅速下降。

府兵制不行,那只能还是依靠募兵制来救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全额实现募兵制的王朝,按理来说,招募的都是特别强悍的专业军队,应该是最能打的朝代。

偏偏宋代却遭遇了史上最强的游牧民族做邻居,相继崛起的辽、金、西夏、蒙古,哪一个都是吊打全世界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如此恶劣的军事围剿中,宋代在没有骑兵补充,没有天险的屏障下,依然固守了几百年,不得不说募兵制的厉害之处了。

募兵制的缺点也有,那就是烧钱,每一个士兵都是到点打卡,按月开工资,上百万军队,光是钱粮就要命了,宋代能坚持募兵制,主要还是商业文明带来丰富的税收,当然,也只有宋代能够推广下去,财力不支的朝代,分分钟就破产了。

明朝前期实行的卫所制度,其实也是府兵制,但是到明英宗时候就已经不行了,尤其是在后来与倭寇作战时,明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后来不得不募兵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明代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戚家军,其实是浙军,就是募兵制,花费虽高,但是能打,朝鲜之征时,浙军表现最好,勇冠三军,但是明廷财政匮乏,士兵打完仗后想要白嫖,不给开许诺的工资,后引发军队哗变,明廷干脆来了一场血腥镇压,也就是蓟州兵变。

其实,明末时期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人最后投靠清军都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明朝军饷问题太大,经常就发不出来响了。

要说中国古代兵制最良心,对老百姓最友好的,反倒是清朝,清朝入关之初仰仗八旗,后来为了维护在全国的统治,接收了很多明朝降兵,也就是绿营。

不管是八旗也好,还是绿营,都是职业军人,也就是世兵制,军人世世代代当兵,而且是朝廷开饷,不太折腾老百姓。

论打仗能力,八旗和绿营也还算可以,至少在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至少维持了清朝二百年的统治。

当然,清军的问题主要在于,清廷虽然采取世兵制,给发军饷,但是数额并不是很多,随着清朝时期的通货膨胀,到后期的时候,军饷根本养活不了士兵,因此,士兵只能开小差,干副业以养家糊口。

总结起来,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兵制,都影响了军队的供养体系,关于世兵制与募兵制到底哪个更优,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