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技巧,市面上各种家庭教育类书籍、课程、直播等等,其消费趋势越来越火爆。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个好现象。但是,背后也藏着许多认知误区,今天我就随便聊聊父母自动忽略的一件事情——学会正确向别人提问。

你可能会好奇,我们都是当父母的人了,“正确向别人提问”还需要学习吗?可惜,在现实中,我见到过很多反例。

比如,最常见的家长提问内容,就是关于孩子“叛逆、厌学、沉迷网络、早恋、情绪抑郁、严重考前焦虑”诸如此类的现象。

这几年来,我遇到的家长提问内容与形式,基本都是类似以下这样的:

我家孩子厌学好几个月了,回家后不写作业,独自关在房间里玩手机到半夜,早上又起不了床,动不动就请假,不管我如何调整沟通方式,他都嫌烦,有时还大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呢?

对于家长这样的困惑,最常见的分析往往指向家长可能没有真正地接纳孩子、孩子缺少父母的用心陪伴等等。

也有人会说,孩子进入叛逆期后,自我主观意识非常强烈,叛逆不听话之类的表现都是正常的现象。

而给出的建议,也不外乎让家长保持平常心,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要给孩子压力,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事情放手,多鼓励孩子的优点……

这些分析和建议看似很中肯,对于着急想要答案的家长也有一定的“减缓焦虑”的帮助。

但是细究起来,当我们急于通过提问,去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就会忘记了先探究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当我们不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无法好好地对问题进行追根朔源,找出问题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即便,家长通过提问互动,肤浅知晓了一些心理学常识、学会了一点亲子沟通技巧,还是难免有隔岸观火、隔靴搔痒的感觉,遗留治标不治本的后患。

为什么会是这样?总被孩子的问题困恼的你,虚心向别人请教,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就必须回到“提问”这件事情上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提问方式”真的是正确的吗?

说真的,我每次遇到家长不恰当的提问方式,总是很无语……

因为,这样的提问方式,其实是成年人下意识“逃避责任”的思维模式。

这里,你也许会纳闷,怎么又是“逃避责任”的思维模式呢?

关于“逃避自我责任”这个话题,我就不展开分析了,因为,这不是今天我想要说的重点内容。

我其实想说的是,当你准备用上面的提问方式去问别人时,请你先思考这三个问题:

这样的提问方式,你真正想得到的是什么?

你有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提问方式是否正确?

你有没有觉察到,对孩子行为描述是否接近客观事实?

以上这三个问题,如果你在向别人提问之前,能想清楚、想明白的话,一般来说,你就能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好的问题。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提出正确的问题”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见过有人不会提问,尽瞎提问,这样只会打搅别人,搅乱讨论,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实际好处。

我分享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一下,我是怎么理解“正确向别人提问”这件事情的。

我读初中时,因为要备考少年班,我必须在初中三年时间内自学完所有的初高中课程。

所以,当时的我向各学科老师提问,成了每周必做的一件事情。

刚开始时,我的提问是侧重于学习具体知识过程中的疑难点。比如,某些数学公式、物理定律我无法理解,毕竟是自学,缺乏具体的课堂体验。

我在提问的时候,就得先花一定时间向老师详细表述清楚,自己在理解这些概念的疑惑是什么,或者在运用这些概念做题的阻碍是什么。

这样,老师才能明白我的困惑具体是指什么,然后耐心地指导我。这个学习辅导过程并不愉快,很多时候我也不得要领。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老师辅导过程中,总是关注着自己想要的“具体答案”或者大脑意识层面的“弄懂了”。

而忽略了,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引导我看问题的思路、方法,这才是我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啊!

当我意识到这点后,我的学习进入了第二阶段——

学会探索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这个时候,我原来关注的“具体答案”与“弄懂了”已经不再是我提问的目标,具体知识也不是我学习的对象了,而是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创造或拿来使用的工具。

换句话说,学习观念的转变,不仅让我学会正确向别人提问,同时学会了模仿老师分析问题、形成答案的思路。

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圈子里的伙伴说——

通过正确向别人提问,探索思考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表述问题,才能让协助者或指导者愿意耐心分析、合理提供建议呢?你可以看看我曾经写在星球中的文章(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难发现自己的思维盲区,因为人意识不到自己没有的部分。通过上面的文章,你就能在提问与指导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思维盲区。

为了学会正确向别人提问,除了以上的具体做法,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先自己问是不是,再问怎么办

很多人提问时总会忽视这一点,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他们把精力浪费在并不存在的问题中。

如果“是不是”都不成立,还哪来什么“怎么办”?

就像上面我遇到的家长常用的提问方式,一开始就认定孩子厌学不听话,却从不想想孩子在读书这件事上是否有太多的不快乐与来自家庭问题方面的影响。

结果,家长无论怎么调整沟通方式,孩子依然卡在负面情绪漩涡中,厌学的问题迟迟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以,遇到问题,不要直接思考问题的答案,先学会全面认识、分析问题,否则一开始就出错,自然不会得到正确答案。

二、别问选择题,要问主观题

很多家长提问,总爱给自己设限,例如,你也许会问:

“孩子玩游戏到半夜,作业迟迟不肯写,我是该去提醒他还是不闻不问?”

每次遇到这种提问,我就只想问你:“你就不能问问孩子现在饿不饿或者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

或许你会接着说,如果孩子不理睬我,那岂不是自讨苦吃吗?

那好,我建议你换一个问法问孩子:“如果你不想睡,可能明天会起不来,需要妈妈去叫你起床吗?”

稍微变一下你看待孩子问题的角度,是不是让孩子觉得父母其实有尊重他,你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又拉近了一些?

事实上,用选择题来提问,就是把自己局限在有限的选择之中,却对亲子关系的疏离视若无物,不仅错过了修复关系的机会,而且还会因为错误的选择弄得双方心情烦躁。

很多家长之所以害怕孩子叛逆厌学,并不是因为缺少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没有学会正确向别人提问,把他们从惯有的思维模式中拉出来。

学会正确向别人提问,其实就是通过别人的帮助学会了一种优秀的思维方式,提问的互动过程,这本身就是思考答案的过程。

我们内心是怎么思考“正确向别人提问”这件事的,就会牵引我们的提问走向什么方向。正是这些内心中是否有“提问是否正确”的思考,控制着我们的行动结果。

当我们具备“正确向别人提问”的能力时,就很容易进一步掌握——

向自己提问,得出答案,引发行动,产生结果,循环往复。

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提问,会把亲子关系引向幸福;而低质量的提问,只会把亲子关系一步步推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