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澎湃新闻对比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发现,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首轮入选学科基础上,新增了多个建设学科。
另外,也有部分高校入选建设学科有所调整,但建设学科总数量不变或略有增加。
部分高校入选学科在首轮基础上有增减调整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相比首轮“双一流”建设,第二轮中有些高校的建设学科有增减调整,入选学科整体数量不变或有所增加。如: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复旦大学新增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未见首轮中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现代语言学;成都理工大学入选学科由地质学,变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入选学科由农学,变为植物保护、畜牧学。
还有部分高校的建设学科在首轮基础上新增。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交通运输工程;山东大学新增中国语言文学、临床医学;浙江大学新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临床医学。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鼓励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
教育部2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中提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不调出,但对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一般,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提升程度都不突出的16个建设学科进行约谈,并给予公开警示。
为何部分高校有些在首轮中入选的学科,既未出现在公开警示名单中,也未出现在所属高校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
针对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的认定相关问题,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进行解答。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范围的确定坚持《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办法(暂行)》的原则与条件,根据首轮建设实际成效,以及各方面意见,经专家咨询,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认定原则。
一是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首轮“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已形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基本体系,保持建设范围的总体稳定,有利于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保持定力、持续投入、汇聚力量、沉淀成果,持续发挥支撑一流大学体系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第二轮建设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三是鼓励建设高校主动对接需求、优化学科建设口径。允许个别建设学科所属建设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优势、目标定位,以及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发展需求情况提出申请,经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三部委报国务院批准后作出调整。调整后,原学科不再列入建设名单。
新增建设学科需切合急需、水平出色且整体达标
此外,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新增了35个建设学科,这当中包含了7所新增建设高校涉及的8个建设学科,分别为:山西大学的哲学、物理学;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湘潭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数学;华南农业大学的作物学;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上海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
关于新增建设学科认定程序和条件是什么?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与首轮建设范围认定的程序相同,“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讨论确定建设学科进入的条件后,以认定方式对第二轮建设范围提出了咨询建议。本次认定中,新增建设学科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求:
一是切合急需。学科方向需要与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有较为精准的匹配度。
二是水平出色。对应领域的一级学科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贡献水平等各方面表现均应比同类显著,突出建优促强。
三是整体达标。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门槛之上,学科认定多维度设置条件,不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根据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三部委研究后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轮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