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病因不明、可致心血管功能紊乱的慢性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众说纷纭,但已确定的因素包括高血脂、高血压、吸烟、血管炎症、血流紊乱、年龄、家族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血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不容小觑

1、血液动力学

血流模式与内皮细胞的激活有密切联系,流量低且紊乱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起始原因。血流模式决定剪切应力的类型,而剪切应力与内皮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生成和病理均息息相关,内皮细胞通过感知剪切应力的变化而做出信号的转化。

内皮细胞能保障NO、前列环素生成、内皮生长和促炎基因等功能的正常表达,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使内皮细胞沿着血流方向拉长,维持内皮的稳态。而当内皮长期暴露于低剪切应力的状态时,内皮细胞的排列方向将会改变,导致内皮活性增强,NO的产生降低,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促进ROS的产生、内皮生长以及促炎因子的表达,血细胞募集增多,阻碍血管重塑,从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而这种低剪切应力通常发生在动脉的分支处、狭窄部位以及冠状动脉弯曲段,这些位置由于血液流量低而趋于紊乱,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低的剪切应力易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高的剪切应力则可引起内膜增厚,同时诱导易损斑块的形成,更易引发血栓事件的发生。

2、血压

血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在1925年首次被证实,之后更多的数据表明高血压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约是健康者的3~4倍。血压波动会使血管内皮受损,引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而斑块的形成会破坏血管压力的顺应性。

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血压波动更大,形成恶性循环。其中,高血压可导致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因为血压直接作用于管壁使得管壁通透性增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同时诱使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和细胞外基质胶原增加,抑制了LDL的运出,使脂质沉积。

因此,高血压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十分危险的诱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而引发各种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疾病的发生,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压水成正相关性,且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长期的收缩压的升高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每升高20mmHg和10mmHg,心血管死亡风险便会增加一倍,但若收缩压每降低5mmHg,心血管死的风险便会降低17%,这是对100万参与者进行数据统计的结果,这些数据也表明血压对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是可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糖尿病

糖尿病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公认的因素。高浓度的血糖会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产生果糖和山梨醇,并在内皮细胞外附着,引起细胞外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水肿变性,进而引发内皮功能障碍。高糖对自噬产生影响,而自噬的发生与营养不足、缺氧、DNA受损和氧化应激等有关。

高血糖可导致自噬水平下降,细胞内由基增多,进而激活炎症相关通路,使细胞内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受损,此时由于自噬水平下降,无法通过该途径清除蛋白质和细胞器,致使细胞凋亡和炎症的发生。而高血糖作用于内皮细胞时会损害内皮细胞的自噬,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患者伴随着脂质代谢异常的现象,这是由于输送脂肪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致使脂肪在血管壁堆积产生斑块。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10年的糖尿病病史会使中风的风险增加三倍,其中,20%的糖尿病患者会死于中风。

4、吸烟

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经众所周知,它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在心血管方面的危害已经超过了吸烟导致的肺癌。我国的烟草消耗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拥有约3.5亿吸烟者,人数已超过美国本土总人口。

我国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达到120万人。研究证明,烟草能降低内皮细胞中NO合成酶的活性,同时增加超氧化物的含量,两者均能降低NO的产生,而NO有调节炎症、血小板活化以及血管内皮舒张的作用。

NO的降低可导致炎症的发生,进而加动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能性。烟草还可以增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E-选择素的含量,促进细胞在血管壁的粘附以及细胞的迁移,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吸烟可改变纤溶因子、抗血栓因子及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活化而表现出高聚集性,具有促血栓的作用。戒烟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02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需从根本上治愈动脉粥样硬化

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有关,可从升高血脂、激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增厚动脉内膜-中膜、增加血管壁通透性、促进脂质沉积、降低自噬、升高活性氧水平、抑制NO产生、激活炎症通路等多方面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易发生破裂而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或从根本上治愈动脉粥样硬化对降低心脑血管的死亡率具有重大的意义,能显著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生活质量及寿命。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由于血管术后再狭窄的几率非常高,且伴随术后并发症,因此大多采用保守治疗。目前,最常规的治疗手段是通过服用药物来延缓甚至治愈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时也可通过手术治疗来进行缓解。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有降脂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纤维蛋白药物这三类。

结语: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和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多功能性纳米粒子受到越来多人的青睐。预计更加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及成像系统应用于医疗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疾病的治疗和成像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系统和成像系统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多功能性纳米粒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预计更加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及成像系统应用于医疗领域显得尤为重要,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为疾病的治疗和成像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