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夏夜。

今天分享一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作者是享誉世界的“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识工作者”是德鲁克创造的一个称谓,泛指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这包括企业家和在任何机构中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技工,也包括社会上的独立执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咨询师、培训师等。

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通常都是谈如何管理别人的,而本书的主题却是关于如何自我管理才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

一、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推敲起来,“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to effect)和“完成某项工作”(to execute),可视为同义词。身为管理者,首先必须要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换言之,管理者做事必须有效。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对“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体力工作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例如制成了多少双鞋子及其质量如何。

那些受过教育,懂得使用知识、理论和概念的人渐渐取代仅有体力技能的人,成为组织里的主力,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做出贡献,才能算是有效。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动力,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效性及他在工作中能否有所成就。所谓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谁是管理者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在本书中,“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

本书是为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而写的。换言之,是专门为那些我称之为“管理者”的人而写的。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诚然,一位管理者如果不能致力于使工作卓有成效,现实必将迫使他一事无成。

对有效性的认识

我们任用的人才,充其量也只能在某一项能力方面比较优秀。而若人才的某一项能力较强,自然在其他能力方面就不免平平了。我们必须学会这么一种建立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

我们应该努力的是,学会善用那些专精于某一领域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提高有效性。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我认识许多有效的管理者,几乎在每一方面都各自不同,却有一项共同点: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

换句话说,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既然是一种习惯,便是可以学会的。学习习惯就非得反复地实践不可。

下列5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应该将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以上这些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也是本书的主题。

二、 掌握自己的时间

根据我的观察,有效的管理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着手工作,他们往往会从时间安排上着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识清楚自己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要了解时间是怎样耗用的,从而据以管理时间,我们必须先记录时间。

要提高管理者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

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我们先要将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活动找出来,尽可能将这类活动从时间表上排除出去。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管理者在做过了自己的时间记录和分析后,当然了解究竟有多少时间可用于重要事务了。换句话说,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在确有贡献的大事上。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他知道他需要集中整块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时间如果能集中,即使只有一个工作日的1/4,也足可办理几件大事。反之,零零碎碎的时间,纵然总数有3/4个工作日,也是毫无用处。

所以,时间管理的最后一步,应该是将可由管理者自行支配的零碎时间集中起来。

集中自己的时间,集中的“方法”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时间如何使用。

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应先估计究竟有多少“自由时间”真正是他自己的时间,然后保留出相当分量的一段连续性的整块时间来。一旦发现还有别的事情在“蚕食”他保留的时间,便立刻再仔细分析他的时间记录,再将其中比较次要的工作重新过滤一次。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他们要持续不断地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还必须根据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的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

三、 我能贡献什么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贡献,并懂得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他常自问:“对我服务的机构,在绩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贡献?”他强调的是责任。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

管理者的承诺

重视贡献,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会考虑自己的技能、专长、作用以及所属的部门与整个组织及组织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他才会凡事都想到顾客、服务对象和病人。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尤其应该重视贡献。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他的工作真正有所贡献。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实物”,他生产的是构想、信息和观念。知识工作者通常是一位专业人员。

原则上,只有当他掌握了某种专门知识后,他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也就是说,他必须有所专长。但是,所谓专长,本身就是片面的、孤立的。一个专业人员的产出必须与其他人的产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成果。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管理者,换句话说,如果愿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即他的知识能为别人所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这一点,因为他们都有想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动力,总想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以及能理解些什么。

他们会向机构内部人员(包括他们的上司、下属,特别是其他部门的同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便于你为机构做出贡献,你需要我做些什么贡献?需要我在什么时候,以哪种形式,用什么方式来提供这些贡献?”

正确的人际关系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绝不是因为他们有“与人交往的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上都注重贡献,他们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这也许是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真义所在。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4项基本要求,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有效的会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能从会议中得到什么,也知道会议的目的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他会自问:“我们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是为了某项决策?是为了宣布什么?还是为了澄清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他会在事前想清楚会议目的,想清楚要求什么报告以及想清楚简报的用意。他一定坚持开会必须依据之前的承诺,真正有所贡献。

四、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能使人发挥其长处。他知道只抓住缺点和短处是干不成任何事的,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运用每一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要用人所长

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会问:“这个人在某方面是否确有长处?他的长处,是否确为某一任务所需?这个人如果担当这项任务,是否确能表现得与众不同?”如果答案为“是”,那就不必犹豫,而继续聘用此人。

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这应该是一条用人的铁律。

反过来说,对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人,尤其是一个没有突出表现的主管,应该无情地调职,这是管理者的责任。

如何管理上司

管理上司其实不难,但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才能了解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运用上司的长处。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有效的管理者常问:“我的上司究竟能做好什么?他曾有过什么成就?要使他发挥他的长处,他还需要知道些什么?他需要我完成什么?”至于上司不能做些什么,那就不必细究了。

俗语说:“观人易,察己难。”观察别人,我们都是“专家”。因此,要使上司有效其实不难。问题只在于应了解上司的长处,知道上司能做些什么。只在于重视上司的长处,使其弱点不产生影响。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有效的管理者对于本身的工作,也同样要从长处出发,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有效的管理者会发掘机会。他只要先问:“我到底能做些什么?”他准能找出许许多多重大的工作,就只怕他的时间和资源不够。

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个性特点,不会勉强自己。他注意的是自己的绩效、自己的成果,从而发展出自己的工作方式来。他会问:“哪一类工作别人做起来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我做起来却是轻而易举?”

人的性情却往往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成年人一般都能了解自己的性情。我们要求有效,就要以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为基础,然后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总而言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五、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

摆脱昨天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有效的管理者必须经常检讨他们和同事的工作计划,他们会问:“如果我们还没有进行这项工作,现在我们该不该开始这项工作?”

如果不是非办不可,他们就会放弃这项工作,或者会将它搁置起来。至少他们不会再将资源投入不再产生价值的过去。而对于已经投入的最佳资源,尤其是非常匮乏的人力资源,他们会立即抽调出来,转而投入未来的新机会。

尤其重要的是: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这对控制组织的“膨胀”是非常必要的。“膨胀”如不加以控制,组织就会变得涣散、难以管理。

先后次序的考虑

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这个问题上,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来。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优先与延缓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经常需要对这种先后次序进行重新考虑和修正。

六、决策的要素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做决策。他们知道最棘手的决策,是正反两面折中的决策,他们能分辨正反两面的差异。

他们知道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果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却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决策的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这就是有效决策的五个要素。

七、有效的决策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对”与“错”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其他方案时的选择。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

换句话说,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的。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反面意见的运用

为什么该有反面意见,主要有三项理由。第一,唯有反面意见,才能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决策时只有一种方案,别无其他选择,无论多么深思熟虑,那与赌博何异?只有一种方案,失败的机会必高。

最后第三个理由,是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八、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本书讨论的内容是以如下两项为前提的:·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人们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

本书的第二个前提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从头到尾,都不忘一个问题:“是什么促成了组织和管理者的卓有成效?”但本书很少提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因为卓有成效对管理者来说是理所当然应该做到的。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2)第二步,是管理者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3)第三步,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4)本书第5章“要事优先”,这一章讨论的不是管理者的时间资源,而是管理者的终极产品——管理者和组织的绩效。

这一章没有讨论“信息”,而是讨论管理者的“性格特征”——诸如远见、自信和勇气。换句话说,这一章的主题是“领导力”,但所谓“领导力”,并不是指智慧和天赋,而是指人人皆可达成的专心、决心和目标。

(5)本书最后几章研究有效的决策,其重心在于合理的行动。

如果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记得点赞和转发,感谢你的慷慨❤️。

—END—

大家好,我是夏夜,分享读书、写作、个人成长和自媒体干货。欢迎大家关注,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