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姑娘给线上一位咨询师后台发来一条短信
“亲人出轨,我很痛苦,根本无法释怀”
咨询师点开后有点愣住了,但出于人文关怀还是回复了小姑娘一句
“这件事不是你能控制的,如果你觉得很难受,可以将你的痛苦与亲人坦诚,大家坐下来沟通解决方法”
小姑娘回复
“我一说到这个就开始发脾气,我的火气也上来,就没办法聊下去了。”
小姑娘因为家庭发生的事情感到很痛苦,觉得很无法释怀,又和亲人同住屋檐下,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
这么看来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无法得到解决了呢?
(一)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吴翔老师曾经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没有解决问题的心理关怀是滥情,而没有心理关怀而注重解决问题的技术是冰冷的缺乏人文的。”
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当下最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这种疗法不仅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帮助来访者面对、调整、改变自己的消极、自动化的相反;还要帮助来访者建立行为,并且重点在于行为的改变。
要知道,认知是原因,行为是结果。认知改变了,行为才会改变,行为改变了,才会进一步促进认知的改变。
(二)心理咨询的步骤及其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有五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少,并且很重要。
首先,第一点是初识。咨询师和来访者见面,通过访谈、观察、测验来初步判断来访者的问题。
这个时候,咨询师一般会大胆猜测、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来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初步的访谈,为接下来的咨询方案打下夯实的基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做好详细记录。
第二步则是探索问题解决的可能方案。
心理咨询师是问题的干预力量,应当遵守价值中立原则。一般来说,来访者来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就是想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如果咨询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角度在第二步就给到来访者具体的解决方案的话,很有可能在无意间伤害到来访者的自信和尊严(因为咨询师给出的具体方案往有可能不是来访者所期望的,来访者对此也会持否定和质疑的态度,这样的话,心理咨询工作也就起不到该有的效果了)
这也是为什么来访者需要分多次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仅通过两次的谈话,不足以让咨询师足够了解来访者的问题,而且,来访者也不确定是否就了解真实的自己。
第三步,评估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
就说上面这个被亲人的事情所困扰的女生,咨询师和来访者探讨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用写信、发短信的方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求发给亲人、自己努力搬离原生家庭、冥想、运动、从第三人称角度去思考整件事情等等。
解决方法有很多,那到底哪种方案是最适合这位女生的呢?这个,自然要让女生本人自己去感受了。
是不是女生感到现状给她带来了痛苦,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就可以了?事实上,“痛苦”是女生经历了问题之后的显性行为,那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问,咨询师马上帮助去解决核心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关键在于,咨询师所理解的核心问题真的在来访者的认知范围内吗?
帮助来访者改善心理不适症状是阶段性目标,帮助其人格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
第四步,帮助来访者行动起来。
也就是说,在第三步中,我们与来访者探讨了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后,第四步就由来访者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案,并行动起来。
在行动过程中,来访者通过反馈,让咨询师切身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变化。
所以,最后一步必不可少,那就是根据来访者的心理变化,判断方案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可以就继续,如果不可以就回到第二步,重新再来。
那在这整一个过程中,来访者需要做到的,就是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咨询师。有很多深受心理困扰的来访者在联系了咨询师后,就希望问题能马上得到解决。
事实上,效果“显现”的时间可以是短暂的,也可能是漫长的。因为咨询师的干预就像是一颗种子,当这颗种子进入到来访者的内心后,通过来访者的自我经历、思考,需要促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还需要不断浇水、呵护的过程。时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