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导弹和喷气机的出现很快挤占了大、中口径高射炮的生存空间,在50年代后期基本停止了此类武器的研发,不过许多在50年代前期开展的项目或取得的成果仍然服役了较长时间,例如我们今天的主角M51“天空清扫者”高射炮(Skysweep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51是美国陆军在1948年开始研制的装备,1953年对外公开,后来在美国陆军和空军中服役,该武器采用75毫米中等口径,一定程度上为它后来的服役奠定了基础。

以1950年左右的技术来看M51仍然是非常先进的,因为它首次在单个炮架上整合了雷达、模拟计算机和自动装弹机的高炮,可以说它就是一部需要牵引的完整防空炮系统,既可以配合上一级指挥系统作战,也能单独对空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套火炮可以安装在一个4轮拖车上牵引行军,部署的时候展开火炮自身的十字形支架,火炮采用一门M3575毫米炮(或者T83E175毫米炮,后续还开发过90毫米炮的版本),发射75×539mm弹药,身管采用60倍径,炮口初速度约850米/秒。火炮可360°旋转,俯仰射界在-6°~85°,该炮的弹道较为平直,对空最大射程9千米,对地射击最大射程13千米。

火炮采用垂直滑动炮闩,自动装弹机用两个10发的弹鼓供弹,可以让火炮获得高达45~55/分钟的射速,瞬间火力爆发能力很强,不过该炮没有冷却设备,不可能长时间维持高射速。

T-38雷达安装在火炮的左侧,它既是探测雷达也是跟踪雷达,搜索面仅限于正前方的扇面,搜索距离30千米,可以跟踪航速在1100千米以下的目标,模拟计算机系统可以引导火炮射击,也有手动火控作为备用,手动火控也能用于对地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陆军原本是希望研发一种射击高度在6千米的中口径防空炮,性能强于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用来与大口径高射炮相互配合,组成中高层空域的防空火力。

不过在M51服役的时候大口径高射炮已经逐渐步入“冷宫”,导弹万能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受到电子技术等限制,早期防空导弹的反应时间和精度稍差,一旦目标逼近了就无法有效应对,因此M51被作为防空导弹的补充开始服役,负责近程防空作战,也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除了美军自己使用M51“天空清扫者”之外,美国还在60年代向外国提供了这款武器,其中就有日本、希腊和土耳其。美国当然没有这么好心,实际上美国军队防空营在1959年就停止使用M51了,所以美军根本没有使用几年,这些二手炮大部分都打包给了那三个国家,日本等国则将高炮用到了70年代。

在此

之后没有后继型号替代M51高射炮,因为各国基本放弃了大、中口径高射炮的研发,转而投入小口径自行高射炮和各类防空导弹的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