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商业航天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那么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程度究竟如何,未来的主要趋势如何?

记者从科技智库——泰伯智库获悉,该智库于近日发布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21)》(下称《报告》),指出我国商业航天正在进入十年黄金发展期,但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中国通过顶层引导 支持产业发展

《报告》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形成主要产业链的布局,火箭、卫星等领域成果涌现。

在世界范围内,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大商业航天的相关扶持。

美国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要点》中将“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欧盟也通过签署“金融框架伙伴协议”,支持安全连接、研发、航天商业化等领域的新倡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通过“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家航天局未来发展规划进行顶层引导,成立星网集团,抢占通信卫星轨道资源,并持续支持国内商业火箭企业研发,支持卫星服务企业出海发展,但是当前主要通过支持国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来拓展国际市场,商业化水平相对薄弱。

趋势:向资源强市汇聚

《报告》称,我国通信、交通、环保、自然资源、水利等行业对卫星的需求十分迫切,政府、企业对高精度、高质量、高安全性的卫星时空大数据服务需求加大,下游旺盛的应用需求不断牵引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家相关政策放开、技术支撑等因素下,我国商业航天公司数量开始持续增长,企业融资势头强劲且融资金额逐年增加,融资额在2020年突破10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在中国商业航天资金来源的占比不断提升,至2019年社会资本占资金来源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业航天产业呈现朝资源强市汇聚的趋势,企业持续涌入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南京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已经具备较强产业基础的西安等地,而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也在积极布局,如武汉、成都等。

因此,各地对于商业航天优质资源的争夺也在进一步加剧,北京、深圳等地都纷纷出台或谋划商业航天产业政策,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应用等各个角度,倾力培育或壮大商业航天产业。

预测:市场容量将达到12万亿元

未来全球商业航天发展中,火箭与太空应用、降成本和信息化成为关键词。运载火箭将在航天器运载设备中长期占据核心地位,支持太空旅游、太空运输、行星探索等太空应用顺利开展。

得益于卫星小型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制造,卫星研制和部署成本降低、速度加快,结合火箭回收技术和中大型火箭研制,商业航天基础设施成本进一步降低,都将使得航天产业越来越适合于商业化运作,进一步吸引企业和资本机构进入。

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卫星应用新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至2030年,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黄金期,预测至2030年,我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将达到约12万亿元。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距离国外先进水平约有10年发展差距,因此,加强军民融合,充分实现国家航天资源共享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派资料图

责编 | 邹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