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先生对书法功夫很深,经常临读碑帖,兼长各体,包括文字组织结构不同的“字体”与后世艺术风格不同某一家某一派的“书体”。甲骨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章草、真书、行书,二三千年来各个不同的体制、 派,经过他的分析、赏会、提炼、吸收,应用到笔底来,无不沉雄飞动,自具风格。他的隶书,渊源于《秦诏版》、《莱子侯》、《褒斜道》、《大三公山》,《杨孟文》诸刻,融会变化。我们欣赏他的隶书,要从平中求奇,中求平,才能得其真际。他的行草,对唐晋法帖有相当厚的基础。

中年以后特别心爱黄石斋,但也不以黄石斋成法自囿。运笔方圆并用,变化多姿。同时应用绘画上经营位置的技法来经营字幅。大小、疏密、斜正、错落,一任自然。犹如画面布局,烟云舒卷,扫尽旧时代“寻行数墨”的陋习。

潘先生平日常谈“书画同源”问题,书与画确实是同源的。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西部亚洲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是简单的绘画。我国甘肃辛店出土的原始社会陶器上的绘画装饰,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的刀刻符号,这些形象,或用线条,或用平涂,线条居多数,有些已含有文字的意味。我国考古学者正在从事探索早于殷商甲骨文的夏代文字,说它是文字也好,符号也好,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也便是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也有指事文字。唐兰先生则认为指事也是象形之一种)。

作者:潘天寿

名称:《清远溢香》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潘天寿先生画名满天下,书名为画名所掩,时人论述不多,但他对书画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借古开今

在二十世纪中西绘画交汇的特定时刻,潘天寿先生矢志站在民族绘画的基点上加以开拓、奋进,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四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局部

二、画笔能从书笔来

潘天寿认为东西方绘画的开始阶段,都采用以线条为作画的形式,而后西文转向以色彩、块面的表现形式,而中国绘画,则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一直沿用线条并得到发展,不断对线条的概括与提炼上融入作者的个性,展现时代的特征。

潘天寿的绘画几乎全部用笔线的方式来表达,而且深信“画笔能从书笔来”。因为用线条来表达物象,比较明豁,用中国毛笔所画的线条,能较好地展示潘天寿先生的个性。潘先生胸怀博大,气质刚直,他的笔线也刚强、雄健。即使画荷叶一类的阔笔,他也以阔笔线的观念落笔,但潘先生所显示的气质与骨力,绝不是概念化的点与线,而是带有作者个人意志与感情的动人形象,因而临摹潘先生的画,要认识线条在传统绘画中的发展与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作者:潘天寿

名称:《竹石八哥》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藏

三、我之谓我,自有我在

尊重民族传统绘画又自我意识极强的潘天寿,继续发展中国绘画作为自己的使命,又将民族精神和对生活的感受融入他的画面构成,而表达形式却展示出他独特的个性。潘先生不以形似为准则,总以气质与格调为先导,塑造着理想中的物象来构成他完美的画面。例如黄山松,大多以盘崛、雄强、险扼的姿态屹立于纸上,寄托着画家一种顽强搏斗、自强不息的信念。潘天寿在自己的画面上,找到了自己的构成形式,证明着自身存在的价值,它即是自我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作品局部

四、不必“三绝”但要“四全”

这是潘天寿在制订教学大纲时所讲的名言。“三绝”者,指诗、书、画三者,对“三绝”的要求难度太大,对在校学生如此要求是不现实的。但要“四全”,“四全”者指对诗、书、画、印有全面的知识修养。研习中国绘画,将“四全”作为一种基础提出,无疑是具有中国民族绘画所要求的特色,并且是恰当的。绘画工作者需要有深厚的学养,日后才能更好地攀登民族绘画的新高峰。

潘天寿按自身的经验,认为打基础很重要,临摹中国画就是打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以临摹入手,以便理解基本规律、早日掌握要领。对于一个中国画家来说有没有基础工夫,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他今后的造就。当然临摹是借鉴、是一种手段,绝对不是绘画的目的,所以潘天寿又不希望因为临摹而束缚一个人的艺术天性。

“翰墨铭初心 赋诗颂党恩”咸阳市政协系统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交流展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由著名收藏家郭峰投资建设、著名建筑师张锦秋担纲设计

馆中藏有历代书画精品万余件,设有中国古代书画展厅

中国近现代书画展厅、中国当代书画展厅

馆内收藏的1500余幅赵少昂作品

更是弥足珍贵,享誉中外

关注清渭楼美术博物馆

带你欣赏书画佳作与古今艺术大家进行一场心灵交流

古今名家,风云际会

探索画中之意,倾听画外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