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临这个人经不起深扒。

粗略一看他演过的小品,有两部是抄袭别人、一部“抄袭”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郭冬临的龙年春晚小品《面试》,一度好笑到让我以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

直到后来看到了日本搞笑组合UNJASH的段子《打工面试》,怀疑他真的没有“稍微借鉴”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一段,郭冬临小品的创意和故事结构也跟《打工面试》多有雷同。

两者都是讲述一个面试者因为被误认为小偷,于是跟店长展开了一系列跨频交流。

但是日本的《打工面试》比郭冬临的《面试》早了数年。

因为这个发现我瞬间醒悟:郭子的作品有时还真得带着怀疑的目光去看。

2021年郭冬临带着小品《一醉十年》参加辽宁春晚,小品同样搞笑新奇有深度,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又跟另一部作品——宋晓峰的《东北风云》极其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冬临的小品出现在2021年,而宋晓峰的作品在2020年就开播了。

最离谱的是他今年带上春晚的小品《休息区的故事》。

这部小品换汤不换药上过其他地方台春晚2次,故事剧情台词以及演员跟这次春晚一模一样。

如此高频率的重合与复刻,郭冬临就没有一点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吗?

有,但那是十多年前,他跟冯巩在2000年春晚上表演了一出《旧曲新歌》,首次展现了他的戏曲和快板功底。

之后他又开创了“怕老婆”的软弱丈夫形象,逗得不少观众捧腹大笑。

但不知是否江郎才尽,仿佛自从发现怕老婆人设很吃香后,他往后的作品几乎都跟丈夫怕老婆的剧情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一统计,发现他上了20多次春晚,换了七八次“老婆”,核心都是围绕夫妻不合关系展开。

初看有惊喜,看多了容易心理不适。

或许正是这样长久的舒适圈,让他几乎忘了创新的能力。

但这并不能洗白抄袭,他也从未对此作出过正面解释。

2017年郭冬临演的小品《取钱》因为涉嫌地域黑河南,被河南律师索赔1个亿。

小品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骗子给大妈打电话用的是河南口音。

因为小品此前说的都是普通话或北京话,所以河南话突然出来让人显得突兀。

一个名叫张华山的河南籍律师听了不舒服,于是以“为河南伸张正义”的名义向郭冬临起诉,要求他给河南9.9千万人一人赔偿一块钱,约计一亿。

郭冬临对此事没有任何表示,编剧只好跳出来道歉,说自己用的是山东老家曹县方言,只是听上去像河南话罢了。

但观众不买账,有人认为他的口音容易让人误解。

也有人列数据举例子,用事实说明河南人小偷并不多;还有人发微博向编剧以及郭冬临声讨,要求他们作出表示。

观众没做错,河南从几十年前黑到现在黑怕了,所以对于这类针对性情节十分敏感。要改变大家对河南的印象就得从这些细节抓起。

但是郭冬临作为该小品的门面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态,张华山律师的起诉也因条件限制无法立案。

郭冬临这样不闻不问的行为是否有失妥当?毕竟一个国民演员的言论权重还是挺大的。

多年后人们以讹传讹,小品地域黑的传言变成“郭冬临地域黑”的谣言,营销号们给他凭空捏造了一句台词:十个河南九个骗。

逼得他不得不出面澄清说:天地良心。

这算不算对他当年放手态度的反噬?

为什么郭冬临小品越来越不好笑,却仍能成为春晚“钉子户”?

郭冬临生于安徽一个曲艺世家,父亲是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母亲是徐州琴书演员,哥哥是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

这种身世注定他以后要往曲艺方向发展。

但事实上郭冬临没有世家子弟的骄纵,反而有一点平民老百姓的亲和。

因为他出生年代不好,刚好赶上时代动荡;父母因为职业原因全部待业在家,平时只能四处演说维持生计。

由于家族传统,郭冬临5岁便开始从艺;10岁登上舞台,之后跟父母到处说评书。

但挣得少,有时缺吃缺喝饿到走不动路,他们就会到饭馆向店主要剩菜剩饭。

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他进取的毅力,高中毕业后他成功考取上戏主修表演。

后又考入人艺开始演话剧,期间他结识了宋丹丹、濮存昕、朱时茂等好友。这些都为他今后的表演事业做好了铺垫。

1986年哥哥郭秋林因为在央视春晚表演山东快书《吹牛》一战成名,在春晚舞台逐渐打下一片天地。

郭冬临受哥哥影响,在不久后辞职人艺也开始从事小品创作。

1993年他因为表演了小品《市场速写》给全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此便不断在春晚舞台上出现,演绎了《有事您说话》、《旧曲新歌》等作品。

之后的郭冬临仿佛成了春晚的一种文化符号,凡是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的春节氛围中,大家必能看到郭子的出现。

这种现象以持续就是20多年。

跟他类似的还有冯巩,虽然近几年作品不如往年,但每次出现必能“想死观众”。

不过很遗憾,曾经在春晚上增添色彩的他们并没有给现在的观众带来精彩表现,仿佛他们已经成为大家所批判的春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