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松江的街头巷尾流传着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绕口令:“松江有座西林塔,喜鹊飞过擦一擦。不晓得是塔擦鹊,还是鹊擦塔。”这里所说的西林塔便是位于松江华亭老街西端,西林寺中的圆应塔(俗称西林塔)。黄色的寺院围墙、一座巍峨高塔、数十黛瓦屋顶,相互映衬,煞是好看夺目。

未进寺院,远远便可望见塔顶;走进寺内,便可见塔南门上匾“圆应塔”三字的弘一法师手迹。46.5米的高度在上海地区古塔群中首屈一指。只见塔八面七层,砖木结构,各层四面设壸门,南北设拱形门洞,每面墙体长3.05米,向上逐层收缩。塔的一楼陈列有许多佛珠、字画、塑像等珍贵文物。宝塔内有砖石楼梯可以通往塔顶,二层以上门洞为莲花瓣拱形,登塔者随石梯逐层而上,寓“步步生莲花”之意。在二层到七层的塔墙上,东西南北各有一组砖雕佛像龛,每组3个,中间一个较大,两侧稍小,为砖刻烧制而成,均为明代原物,共有72个佛龛,大部分保存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林禅寺,是一座千年古寺,相传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南宋咸淳元年(1265)由僧睿(圆应)于松江府西庆云桥北建寺并塔,名为云间接待院。寺前宝塔名崇恩塔,故寺又称崇恩寺。元初,因战乱而遭受破坏。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建,改寺名为西林禅寺,塔为圆应塔,以纪念南宋圆应禅师。到了明正统年间,明英宗亲赐匾额,敕封“大明西林禅寺”,彼时僧众多达600余人,晨钟暮鼓,盛极一时。西林禅寺代代宗门有继,法脉相传,累世扩建,成为江南名刹。后几经湮灭,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寺内建筑仅剩圆应塔与毗卢阁两处。

据出土的碑刻和文物记载,西林塔在明清两代多次得到重修和维护。经过文物和建筑专家的考证,宝塔除顶层塔身为后期重建外,其余塔身均为明代原物,围栏、木斗拱、平座为清代式样,塔身砖斗为明朝修复建设的宋式。直至1986年11月,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和原松江县人民政府批准西林禅寺重新开放,历时5年,重修了寺庙建筑和佛像,成为松江地区佛教活动中心。

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禅寺的梵呗经声,是该寺的一大特色。“西林梵音”也曾被评为“松江二十四景”之一。1993年上海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整修圆应塔,先后在塔刹宝瓶、天宫和地宫内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具有文物价值的近600件。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塔的地宫中,还发现尊供西林禅寺创始高僧圆应禅师的舍利子,为南宋名刹的镇寺之宝。

新世纪伊始,西林禅寺门前的路面被拓宽,新建了山门和钟楼、鼓楼。高大雄伟的山门殿,飞檐斗拱,系砖、石、木结构,门前4尊石狮守护佛地,共3座圆拱门,由沪上名家杜宣老人书写的山门对联“古刹立云间七纪兴衰尚留松江水,禅风到西林十方护持重显宝塔光”,将西林寺源远流长的历史凝练其中。

古朴的墙壁,绛红的门楣,诉说着古松江的传奇故事;潺潺的市河,悠长的老街,记录着旧仓城的美好光景。500年栉风沐雨,属于松江府城文化的仓城记忆,依然藏在古色古香的宅院中,藏在静谧幽深的巷子里,甚至藏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中,已然成为松江府的底蕴和底色。

文字:刘驰 通讯员 岳晓阳

图片:施晖

编辑:张友明 陆怡怡 沈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