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8日,中国选手王强在比赛中。

中国越野滑雪今天险些迎来巨大的突破。在男子个人短距离(自由技术)项目中,老将王强一举闯入1/4决赛,打平了队史最佳成绩。他甚至本有机会冲入半决赛,在1/4决赛第4小组比赛中,王强在最后300米发起绝地反击,一举超越了三名对手,以本组第2名冲线。但因为在冲刺阶段与挪威对手发生身体接触,赛后王强被裁定为犯规而被取消成绩。

王强今天的表现绝对惊艳,他在资格赛中滑出2分48秒91,在出场的88名选手中高居第5位。而在两个多小时后举行的1/4决赛里,王强再次滑出2分49秒64,如果不是被判犯规的话,这一成绩不仅是本组第2位,也是1/4决赛所有16名选手中的第2位。

▲2月8日,王强在资格赛中。

尽管王强最终被判犯规,但他的表现会给全队带来很大的信心,力争在随后的项目中有所作为。中国越野滑雪近年来取得巨大的进步,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中,中国越野滑雪在参赛人数和参赛项目数方面均创造了历史新高,实现了全项目参赛的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止如此,中国越野滑雪健儿将向一切不可能发起冲击。”作为越野滑雪国家队的科研总监,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黎涌明教授有幸见证了队伍的进步,他认为正是科技助力为越野滑雪队带来了显著的进步。

在上海体育学院,黎涌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运动的动作和能量代谢。担任中国越野滑雪队科研总监以来,他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科研与训练融合、科学化训练的教育、负荷监控等方向上。“科学化训练的前提是量化。训科医团队日常工作需要处理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等70多项负荷指标。科研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监测和分析运动员的这些指标,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分析结果及时递付给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教练员优化训练计划提供参考,帮助运动员强化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黎涌明表示,在日常训练中,有些负荷指标是教练用肉眼看不见的,科研人员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设备,帮助教练员识别运动员在体能、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细微变化。

说到这里,黎涌明举了一个例子,“在越野滑雪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会根据不同坡度和速度自主选择一种最节省能量的技术类型运动,不同技术的切换就好像开车时的‘换挡’。由于训练年限短,一些运动员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切换到最佳‘档位’,导致消耗能量过多。”黎涌明告诉记者:科研团队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和三维加速度计来准确识别运动员实际使用的技术,并对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的技术使用进行可视化对比,这大大缩短了运动员技术积累和优化的过程。

作为一项对气候和场地条件要求极高的项目,越野滑雪通常无法实现全年雪上训练。而我国越野滑雪选手已借助“高科技设备”——室内雪廊和3D滑雪转盘,实现了全年雪上训练。这些设备投入运用让运动员们在四年内完成了国外运动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实现的技术、经验积累。“在北京冬奥会周期里,我国很多越野滑雪运动员来自跨项选材,只有更大程度地借助科技助力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黎涌明告诉本报记者,“我们还通过赴国外与高水平选手切磋,邀请国外运动员来华陪滑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加速我国运动员的技术积累。”

不过,专项训练的高密度积累也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员在快速提升体能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损伤和过度训练风险。“这个时候,训练后的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几乎用尽了所有办法。”黎涌明说表示,科研团队从睡眠、膳食、训练后恢复等多方面配齐了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确保运动员在训练后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这个过程中采用了众多前沿的设备和手段,如超低温冷疗、热代谢舱、加压放松裤、漂浮舱、按摩,等等。此外,科研人员还会通过定期的生理生化监测,及时了解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我们的目的是确保运动员安全有效地挑战自己的极限,挖掘自己的潜能。”

庞大的科研团队、一流的场馆和设备、科研与训练工作深度融合,这些都离不开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越野滑雪队就是其中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这帮助运动员们在短短数年内追上国外选手花费十年左右才能走完的“路程”。对于运动员而言,高科技助力给了他们在北京冬奥会“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参与科技助力工程的黎涌明而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巨大提升,“家门口的冬奥会,不仅让更多的运动员有机会去展现天赋、挑战极限,也让更多的高校科研人员有机会去转化和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成为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科技助力团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作者:陈海翔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沈雷

图片: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