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旗渠,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自建成以来,红旗渠成为解决沿途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核心工程,由此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了新中国共有的富贵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开天辟地地斗志。

1992年8月22日夜间,几十位村民乘夜色泅过水流湍急的漳河,在红旗渠地形最险要的凤凰山脚下,分三个点放置了数百公斤烈性炸药,到了凌晨三点,主事者一声令下,炸药被引爆,红旗渠被严重炸毁。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洪灾事故,也彻底让红旗渠断流。

爆炸发生后,很快查明,这是一起蓄意破坏红旗渠的行动,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责令公安部组成专案组彻查,最后却不了了之,这又是什么呢?

红旗渠的前世今生

1959年,新中国遭遇自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水灾,除了几个北方传统的干旱省份受到影响外,全国共有21个省份都遭遇了惨烈的旱灾,尤其是经常发生干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年。高度依赖黄河水的河南地区,更是重灾区。

根据统计,1959年上半年,河南省的降水量仅为86.3毫米,仅是正常年份降雨量的十分之一,干旱导致河口断流,井水干涸,庄稼地变成一片枯黄。干旱持续了 冬春夏三季,给河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惨重的灾难。

这个坐落在黄河边上的农业大省,自古就深受干旱的困扰,河南拥有全国第四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总量却只居全国第19位。河南地区最主要的水资源,更是高度依赖黄河的水资源,由此可见当年遍及全国的干旱对于河南地区的影响。

本着“人定胜天”的开拓精神,勤劳的河南人民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从1957年10月至1958年9月底,修建了多个水利工程,然而,这些并没有让河南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在1959年的干旱中,河南依旧没有逃过遭遇干旱的命运,尤其是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县在此之前,早已经修建了多个水利设施,比较出名的有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但毕竟水源有限,在1959年的干旱中被打回原形,流经林县的4条河流都干涸了,用来蓄水的水库也见了底,山村群众只好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喝,农业生产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

导致林县无法走出干旱的困境在于境内缺少水源,只能依靠上天的赏赐,要解决水源问题,就必须从地方引水过来,林县县委将目光瞄向了水资源丰富的浊漳河。漳河上游位于太行山区,由于水土资源紧缺,生存环境一直恶劣,漳河水可真是贵如油。

1959年10月10日,一个改变林县靠天喝水的命运的决定诞生了,这一天,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将漳河水引到林县来,主导这一伟大工程的人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伟人曾多次指示杨贵,要他不惜一切代价大兴水利,为子孙后代造福。

林县对于这个决议饱含希望,将此形容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平心而论,当时的林县并不具备修建红旗渠的能力,当时,正值三年灾害时期,农民吃都吃不饱,哪来的力气逢山开石,遇水架桥,修建一条堪称奇迹的红旗渠?但你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人们的决心和魄力,虽然仅有300万元储备金和28名水利技术人员,他们当中,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但红旗渠的修建工作还是被落实了。

经与豫晋两省协商同意,报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后,1960年2月,伟大的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始,当时还不叫红旗渠,叫“引漳入林”工程。直到一个月后,为了完成这个看起来无法完成的任务,才正式改名叫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

承载着林县甚至是全国人民希望的红旗渠,从一开始就不是顺利的,资金方面,预计需要12503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其中国家出面承担了其中的37%,剩下的只能靠河南省自己负担。

当时最不缺乏的便是劳动力,整个林县,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参与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伟大工程中,当时对工程量的预估严重不够。根据林县县委的计划,计划投入人力7万,每人负责一米,只需要大干三个月就可以完工。但实际干下来的时候,工程量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众志成城,铸就第八大奇迹

对于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包括长城、 印度泰姬陵、柬埔寨吴哥窟等伟大工程,都是第八大奇迹,但在当年,公认的第八大奇迹只有一个,那就是红旗渠,它又被称为“人工天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破土动工以来,开凿红旗渠所遭遇的困难,都是前所未有的,4万人在工地上漫无目的地劳作,混乱无章,有的漫山放炮,有的挖错了渠线,有的把修建沟渠的地基炸毁了,不得不重新选址,几个月干下来,不仅人身安全和工程质量不有保障,进度也严重受挫,遭到了沿线居民的集体投诉。

林县人民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愚公移山精神,即便是他们付出巨大代价根本享受不到成效,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享受得到,正是这种“为了下一代”的思想下,红旗渠修建工程得以持续开展,所有参与的人员都意识到: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民工们自带工具,来到工地现场,开始了一场苦行僧式的开凿,吃住都在工地上,高潮时期,工地上搭起了无数个窝棚,仅够躺下一两个人,累了,就钻进去睡上一觉,醒了就不分黑夜白天的拼命开凿。在长达10年的修渠岁月中,所有的费用都节省到极致,没有出现一例用修渠的钱盖一间房子的事件。

遇见的困难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当时,石灰还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随着工程的开展,石灰也无法保证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经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站了出来烧制石灰,民工们在他的基础上发明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次性可烧制400公斤石灰,才解决了这一巨大难题。

水泥虽然缺乏,但作为修建红旗渠必不可少的原料,岂能少得了它?听说远方有一位从太原水泥厂退休在家的水泥厂老工程师,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走了90多里路,专程前往他家,请他出山。老人深受感动,不顾年迈之躯,再度发挥余热,筹办起了水泥厂,确证了水泥的供应。

除了以外,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县还专门开办了炸药厂,解决了炸药的问题。

红旗渠的工期长达十年,总共投入10万人,共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最大的为63岁,最小的年仅17岁。

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听到了自己妻子因为救人牺牲的消息,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继续战斗在最前线,最终因为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付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耗时十年的伟大工程,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了211个隧洞,共挖出土方2225万立方米,最后修成了长达70.6公里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修成,也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喝水的命运,解决了56.7万人的吃水难题,也灌溉了54万亩耕地。70年代,周总理曾对国际友人自豪地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开凿红旗渠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也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丰碑,真是一个利在当代,泽被万世的伟大工程。然而,这注定是一个命途多舛的伟大工程。

炸毁红旗渠

这座承载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工程,尽管一直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多次遭到人为破坏,严重时几乎彻底失效。

1992年8月22日晚上,是盘阳村4000村民都永生难以忘却的日子,当村民熟睡之时,三声巨大的爆破声惊醒了所有人的美梦。

当夜,河北省涉县白芟村的几十位村民乘夜色泅过水流湍急的漳河,拉着数百公斤烈性炸药,放在了红旗渠流经河南林县盘阳村段的凤凰山脚下,他们引燃了炸药,将红旗渠炸毁。

爆炸传来的冲击波,将盘阳村村民家中的玻璃震得粉碎,一时间,从红旗渠缺口流出的水以每秒接近80立方流量的洪水,从山顶汹涌而下,形成了滔天巨浪,被惊醒的村民开始四散逃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县盘阳村的田野、村庄、村办企业被洪水淹没,几吨重的石头被推到几秒开外,大树被连根拔起,曾经注满水的红旗渠,也变得干涸。

红旗渠被炸,后果是严重的,导致全村3000多人受灾,1000多亩庄稼地被淹没,倒塌房屋600多间,8家村办企业被水淹没,受灾严重的盘阳村铸造厂几乎被水冲得荡然无存,牲畜的遗体漂浮在水面上。

更严重的是,被林县视为生命线的红旗渠,也彻底丧失作用,成为了无水之渠,一切又回到了靠天吃饭的地步。

红旗渠的困境

历史上,红旗渠曾多次遭遇被毁的命运,在特殊的十年中,炸毁红旗渠成为了一些人表达主张的方式,红旗渠也在曾在多次运动中遭到破坏。然而,发生于1992年的炸毁红旗渠事件,却是最严重的一次。

漳河是红旗渠的水源来源,漳河流经山西、河北与河南三省,三个地方都是水资源匮乏的地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对水的需求日益旺盛,抢夺水资源就是抢夺生命线,漳河沿线的人民为抢夺水资源多次爆发冲突,而将漳河水源源不断引走的红旗渠,也成为了上游人民的眼中刺。

进入1984年后,漳档口沿岸建起了许多电站,将河口拦腰截断,水源问题更是成为困扰各方的困境,为争夺水资源,昔日交好的村民大打出手,甚至一度出现架设土炮与邻村抢夺水资源的恶性事件。

1992年8月下旬,河北白芟村与河南盘阳村数百村民再次为抢夺水资源大干了一场。战斗结束后不久的8月22日凌晨,就发生了红旗渠被炸毁的事件。

第二天,盘阳村村民带着家伙,前往邻村“算账”,最后林县县长带人亲自出面,苦劝几小时,才避免了更大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同时,林县组织了300多人的抢修队伍,对红旗渠进行紧急抢修,花了十多天时间,才修复缺口,让红旗渠恢复了通水。

当时,此事还惊动了高层,但考虑到事件复杂,最终选择了低调处理,才将一场危机消弭于无形。后来,水利部牵头成立了由水利部直辖的漳河上游管理局,才算暂时解决了延续了数十年的抢水纠纷。

然而,纷争远未结束,此后的十多年的时间,为了争夺水源,各种斗争也此起彼伏,红旗渠依旧多次被炸。

2010年,借着红旗渠建成40周年的机会,漳河上游管理局颁布了《漳河上游水资源规划大纲》,根据漳河两岸的具体情况制定的一个系统调配方案,总算是较好地解决了水资源的分配问题,红旗渠这才安全下来。

文/司马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