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一名老兵胸前戴着红花,严肃地朝着国旗敬了最后一个军礼。望着前来送别的一幅幅熟悉面孔,他哽咽地说道:“我这一辈子,最无憾的就是穿了34年军装!”
他就是有“导弹兵王”外号的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在这34年里,他亲眼见证了我国导弹部队的发展历程,为导弹部队做出杰出贡献的他,我国士兵服役最高年限为30年,为何王忠心却服役了34年呢?他又是如何成为“导弹兵王”的呢?
弃学从军,报效国家
1968年,王忠心出生于安徽休宁。家庭贫困的他十岁才上小学。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王忠心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
慢慢地,王忠心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荒废了人生,他决定报名参军,进入部队磨炼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18岁那年,他的军检合格报告下来了。父母不舍地看着王忠心,再三叮嘱道:“你一定要好好努力,争取能超过隔壁老李家那小子,人家在部队可是副班长呢!”
王忠心带着父母寄予的希望和对部队的憧憬,登上了前往部队所在地的火车。车外的风景飞速闪过,他紧紧地攥住了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部队中闯出一番名堂来。
火车足足开了三天四夜,王忠心才抵达了部队所在地,成为了二炮的一名新兵。
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一进部队,就遇到了困境。复杂的电路图和步骤繁琐的实际操作,让仅有初中学历的他压力巨大。
起点比别人低,那就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一倍的努力。每当别人休息时,王忠心都在刻苦的学习技术。
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脱产学习,和别人一样放下训练全心投入学习,但他知道自己底子薄弱,万一要是考不上士官学校,至少还能靠技术留在部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王忠心凭借自学考上了青州士官学校。军校一毕业,他正巧遇上了部队装备调整,被分配到导弹测控岗位上去。
导弹测控这个岗位非常重要,难度也大幅度提升,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弹测控员,不仅要掌握上千个口令动作,还需要有微电子、高能物理等20多门学科知识。
王忠心不甘心自己掉队,他在床头写下了“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要被部队淘汰;今天不学习,明天就要被专业抛弃。”这样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既然基础差,那就从基础理论知识学起。记不住口令和动作,那就比别人多看多练几遍。
王忠心自己摸索出一套“王氏学习法”,一点一点掌握了所有有关的知识,最终将这一型号的导弹学彻底钻研透彻,当上了测控班长。
1991年,王忠心得以执行他的第一次实弹发射测控,他的内心很是紧张,不过手中的动作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无比娴熟地将一切操作完美执行。
随着一声巨响,导弹点火升空,看着那枚承载着无数人心血和汗水的庞然大物逐渐消失在视野中,王忠心甚至忘记了呼吸,他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神圣感和自豪。
几分钟后,导弹精准的命中了原定目标。
王忠心虽然接触导弹的时间短,但他学习能力强,操作规范,成功打破了关键号位只由干部担任的旧例。
他本人更是获得了嘉奖,军队上下都对他钦佩不已。王忠心没有沉浸在这一荣誉中太久,便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在他看来,军人理应崇拜荣誉,但不能将荣誉看得过重,最重要的始终是先将自己的事情做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过还没等他继续更深入研究这一型号导弹学,部队的导弹武器便迎来了更新换代,他只能再次和新兵们一同从头学习。
王忠心凭借着自己的“王氏学习法”,又一次走在了所有新兵的前面,成为了新兵眼中最敬佩的教员,老兵们也纷纷被他的这种拼搏精神所折服。
勤能补拙,为了确保自己的操作能够准确无误,他将每个动作都重复上千次,保证一点差错也不会出。
王忠心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四个字,那就是稳、准、精、细,不管装备如何更新换代,都要保证做到这四点,保证战位零失误。
正是他的这种态度,他成为了所在部队中有名的“排障王”、“操作王”、“示教王”,成为了所有战士们心中的标杆模范人物。
一年前,部队来了一名叫黄锋的新战士,黄锋学的是导弹测控专业,不管是从学历还是专业学识上都远超王忠心,有战士便开玩笑地说道,黄锋在一年内肯定能超过你。
对此,王忠心表面上一笑而过,内心还是不服输得较上了劲,他默默背下了十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考核中两人恰好抽到同样的试卷,最终王忠心以97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了全旅第一名,让对手黄锋心服口服。
经过这次考试,越来越多的战友来请教他技术问题,王忠心技术高超,却从不藏私,每次如果有战友来请教,他都会耐心细致的讲述自己的经验。一琢磨出好的技巧,他都会主动拿出来和战友们分享。
慢慢地,王忠心变成了大家心中的“导师”,有任何工作上的问题,战士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一次,一枚导弹在测试阶段出现了问题,可负责人员用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问题所在,眼看规定时间逐渐逼近,项目进度却被迫停滞。
他们只好请来了王忠心做检查,王忠心仔细查看也没有发现问题,经验老到的他大胆猜测问题出在电缆连接上。技术人员将电缆复检了一遍,果然找出了问题的源头。
以老带新,桃李满门
王忠心除了技术过硬外,同样是一位优秀的领路人,几十年的苦心钻研让他在专业领域有着绝对的地位,他带了很多届新兵,培养了许多人才,所创做的王氏学习法,也成为了所在部队的“学习秘方”,直至今日仍人人使用。
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人质疑过他,他的“得意门生”王治基就曾觉得他是“徒有虚名”。
王治基作为名校学子,心高气傲的他觉得王忠心只是资历比较老,没什么了不起的,心中瞧不上这个低学历的老师。
王治基这种盲目的自信不久就被事实所击碎。一次实装检测,王忠心犯了胃病不能来到现场,他就安排王治基前去负责排查故障。
王治基信心满满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心想这次自己可以大显身手了。测验中某项数据忽然超标,他穷尽所学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只能打电话向王忠心求助。
王忠心只是在电话中听完描述,就立即明白了问题所在,他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指挥王治基仔细检查设备左侧第三根电缆,难题果然迎刃而解。
王治基在庆幸之余,脸上不禁有些火辣辣的,他在事后向王忠心多次表达了谢意,为自己以前的盲目自信感到羞愧。
王治基本身就有很高的天赋,有王忠心的耐心指导,他迅速成长为和自己的老师一样的导弹测控行业专家,凭借优异的表现被升职为某部部长。
上任前,王治基特意将王忠心请到家中,师徒两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酒过三巡,王治基眼眶都红了,他举起酒杯诚恳地对王忠心表示了谢意。
王忠心则是欣慰地说道:“你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和成就,我就觉得很值得了。”
王忠心在军旅生涯中一共带出了200多名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技术骨干,有的还成为了部队的大领导。
只是有人会疑惑,王忠心对部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为什么还只是一名士官呢?就连他的妻子、朋友也曾问过他这个问题。
王忠心面对这些疑问只是憨厚一笑,他不是不能升职,而是故意地错过了好几次这种机会,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将机会让给年轻人。
他心甘情愿地身处基层,每天刻苦钻研专业技术,教导上级安排给自己的学生,本本分分地当着自己的“老班长”。
若有战,召必回
1999年,王忠心服完了自己的兵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部队。退伍的他刚找到一份工作,部队就实施了士官制度改革,急需经验丰富的人才。
面对部队的征召,他没有丝毫犹豫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接到命令的第二天就重返部队,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和输送人才中去。
王忠心从没有为自己只是一个士官而感到沮丧,看着身边教出的学生一个个成功提干,他的内心比他们还要高兴。只要能继续为部队做贡献,不管是什么职位他都心甘情愿。
2013年,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基层军队人大代表,对王忠心的汇报表达了高度肯定,亲切地对他说道:“部队建设需要更多你这样的士官技术骨干。”
王忠心心头一热,腰杆挺得笔直,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这让他激动地好几天都睡不着觉,嘴里一直念叨这件事。
后来,他所在的部队建立了“忠心广场”,以此表彰他这么多年来做出的巨大贡献。王忠心站在领奖台上,脑海中不由地想起国家领导人亲切地笑脸和问候。
他哽咽着说道:“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士兵,组织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扎根!”他的话引起了台下战友们的共鸣,忠于党忠于国,这就是我们军人该有的精神!
2016年,这是王忠心当兵的第30个年头,也是士官的最高服役年限。多年的胃病,缺乏父爱的女儿,年老的母亲,这些似乎都在催促着他“功成身退”,他犹豫再三,还是写了一封延迟退休申请。
由于编制变动,他所在部队的技术人员被抽调走一大半。人员短缺,新型装备又急需指导员带领,王忠心实在是放不下这些难题。他选择了为大家而暂时放下小家。
2017年7月28日,国家领导人亲自为王忠心戴上了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理好了绶带,他是这一批授勋军人中唯一的士兵代表。
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2020年5月,52岁的王忠心选择了退役,一向麻利的他用了半天才收拾好行李,他不住地抚摸着自己那张挂了20年的座右铭,心中满是不舍。
退役仪式上,他哽咽着说道:“我这辈子,最无悔的就是当兵,最无憾的就是穿了34年的军装!”
王忠心向全体官兵告别,严肃地朝着陪伴自己三十多年的军旗敬了一个军礼,迈着缓慢不舍的步伐离去了。
离开部队的生活过得还算惬意,王忠心会亲自下厨给母亲做饭,没事就去爬山或者钓鱼,每天过得都很开心。
但他的妻子杨洪苗明白,王忠心没有表面上那么快乐,他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早上晨练还会喊上几句口号,她知道,王忠心这是想部队了。
为了让丈夫能开心一下,她悄悄给王忠心退役前的徒弟赵洋发了个微信,说明了他的情况。赵洋随后便给自己的师父打了视频通话。
王忠心听着赵洋讲述部队里的趣事,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杨洪苗看到这一幕才放下心来,老头子只要听到部队的事情,就能立马变得生龙活虎。
慢慢地,王忠心适应了退休生活,他成立了一家“兵王工作室”,帮助退役军人解决问题以及提供志愿服务。
薪火传承,女承父志
王忠心常年在部队,自然就缺乏了对家庭的关心,自打女儿王扬记事起,她就很少能见到父亲的身影。只有在周末王扬才能见到父亲,然后第二天便又匆匆离去。
年幼的王扬不能体会父亲的辛苦,她只知道自己发烧,家长会,出去玩的这些时间,她的父亲总是缺席。
长期缺乏父爱,让王扬习惯了独自面对一切问题,但是她的内心还是渴望着能和同龄人一样得到父亲的疼爱和陪伴。
她对父亲的不满和怨气逐渐增大,每当王忠心回家,她会故意疏远和躲避王忠心的问候,父女两人之间渐渐有了很深的隔阂。
这一切直到2015年才得到了改变,那一年,王忠心获得了“践行强军目标模范士官”的荣誉,网上对他的报道和关注逐渐增多,王扬这才发觉自己的父亲竟然这么厉害。
她来到父亲的房间,打开了他珍藏的勋章盒,看着里边如此多的奖章和荣誉,王扬这才明白了父亲并非不爱自己,而是将自己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部队。
高考结束后,成绩优异的她没有过多犹豫,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王扬要继承父亲的志愿,为祖国和部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军校的训练特别辛苦,可王扬从来只报喜不报忧,她坚信父亲可以做到的事情她同样能够做到。训练越是辛苦,她越能体会到父亲这些年来的辛苦之处。
2016年,王扬不慎在训练中伤到了膝盖。医生告诉她需要手术,她首先想到的不是疼痛,而是做完手术会不会影响自己以后的训练。
王扬正躺在病床上忧心忡忡,一个令她意想不到的身影急匆匆地冲了进来,她那一向守纪律的父亲,特意请假从云南赶了过来。
王扬看着略显疲态的王忠心,眼中的泪水夺眶而出,面对父亲的关心,她心里满是激动与欣慰。
她知道自己的父亲与其他父亲一样,都是关心孩子的,只是她的父亲是祖国的战士,是一个令人民敬仰的士兵。现在的王扬每天都在以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骄傲、自豪。
只是她却从不四处宣扬父亲的事迹,也没有让其同学知道自己的父亲就是“导弹兵王”王忠心,和父亲一样,她不想变得特殊,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时光荏苒,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结束了,王扬主动提出要到火箭部队中做一名女火箭兵。
面对女儿的选择,王忠心嘴上抱怨着不安全,眼神中却是充满了掩饰不住的骄傲,他明白他的女儿与自己一样,都是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