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斗

原文:上篇•道经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老子的这段文字,是有空灵感的,这是由于我把它设计为一种“无中有物”的仪式展开情节的。也是老子先生简述的一些事情是有形有色有灵的,原来这个仪式,是我品读老子论文的一段道章。

说它“有”,这个世界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事情吗?回答:“有与无道也。”

老子提出了这三种现象,也许在他的那个年代就存在了。经过披星戴月、长途跋涉来到现实,仍然存在,源于它是一种空灵,裹腹超脱具体事物峰巅之“道”,这是老子看世界的高明之处。

说它“无”,是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形状,比如风,是看不见的,比如雪,是听不到的,比如光,是摸不着的。却是从古至今与人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日出东方,日落西山。老子的“道”,不是表象的物,而是生活在人们心里的那座山,激励人们不停的攀爬,山顶与天之间的距离,就是“道”啊!接壤天的道。

老子在山顶向山下的人们挥手呢!你才觉得,老子用一些事情对“有”与“无”的哲学理论加以论证或求证,为了得到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结论。这就是老子“道”的秘密所在。探寻这个秘密,需要人们不断的去挖掘、去感悟,变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去支配和解决我们身边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具体事情或时隐时现的不定因素。在道的赛道把握瞬间正常的或突发的事情,把“道”的普遍原理带向没有污染的终点。

为了向终点冲刺,在等待一声枪响的瞬间,需要赛道上的勇士们在心里举行一个仪式了,要感动、感恩,感悟。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天都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仪式感,膜拜“道”的仪式,瞬间的事情,有时决定成败,

仪式感有三合一的模式。即:起点、枪响、终点(成绩)。无论是100米,还是马拉松。仪式感无:三合一。即:没有刻意,没有杂念,没有我。有了这样的的三合一,那么前方的“道”,就是你的。

因之,光明(战绩佳)与阴暗(败北),是不可避免而需要面对的。是可见的,也是不可见的,只要选手存在,其他就无所谓了,这就是老子在本篇所要表达的道观。看似矛盾,实际是辩证统一的。就像状态和形象,在同一个人身上循环往复出现的时候,他是恍惚的,不理智的。如果这两个词分别在两个人身上体现的时候,就是明白的。在状态与不在状态,取决于一个人内心是否强大,简言之,是否有“道”?

有“道”者,就有空灵仪式感,它就会跟随你形影不离,你的形象也就完成了一次真实的塑造。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人生每一个阶段或节点,举行一个空灵仪式呢?其实,那是道场。

正如老子所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终于发现老子的逻辑思维始终离不开“道”这一主题。而是一环扣一环,用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事情,加以论述“道”的哲理。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试想一下,从古到今,天地万物发生多少变化,气候变暖,山体滑坡、坐车刷脸……所有这些,认可老子的道,变化也就不离其中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因此老子称之为“古之道”这段话告诉我们:本性圆满了,就会对任何事物有感觉,人性畸形,就会对滚滚红尘诸多事没有感觉,这就是“古道”,具有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古道”,存在这个世界。去感受它,感恩它。别忘了举行一个仪式,与“道”共婵娟。

作者简介:

才玉书。笔名:才斗。虔诚的文学爱好者。喜欢在文字上行走。拉长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