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是巴西人,这里的巴西是指的益州的巴西郡,与同时期的巴郡、巴东郡合称“三巴”。巴西郡治阆中县,辖阆中、安汉、垫江、宕渠、宣汉、汉昌、南充国、西充国8县 ,王平就是巴西宕渠人。王平投蜀的目的比较简单,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平字子均,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才改回本来的王姓。他曾随杜濩、朴胡等被迁往洛阳,被任命为假(代理)校尉。杜濩、朴胡是什么人呢?杜濩是賨(cóng)邑侯,朴胡是巴西郡七姓夷王,都是少数民族首领。前面说过,原巴郡被一分为三,做这件事的人就是曹操。他任命朴胡为巴东太守,杜濩为巴西太守,任约为巴郡太守。

刘备入川后,曹操正在征讨汉中张鲁,黄权建议刘备趁机收降张鲁,刘备就派黄权领兵前去,结果晚了一步,张鲁投降曹操了。既然来了,就不能无功而返,黄权于是攻击巴郡,收复了“三巴”,杜濩,朴胡和任约逃走,杜濩,朴胡的族人被迁到洛阳,王平就是这个时候跟来的。所以,王平很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也许就是賨族人。王平这个假校尉很可能就是管理本部族的人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该说,王平的起点还是不错的。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校尉是个小官,其实在汉朝,校尉的职级并不小。霍去病在当将军前曾因战功被封为骠姚校尉,曹操靠典军校尉发迹,孙策当过折冲校尉,赤壁之战时,鲁肃以赞军校尉的职位辅佐周瑜。校尉比将军低一等,校尉手里有兵,但将军却不一定有。可见,校尉是个比较“实惠”的职位,比将军低一级。刘皇叔在黄巾起义中打生打死,也不过是当了安喜县县尉,后来因为怒鞭督邮还下岗了,如果当时能当上校尉积累资本,说不定能提前完成人生小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对征张鲁后没有一鼓作气攻击刘备后悔不已,当时刘备刚刚取得刘璋的地盘,人心不固,此时进兵,刘备就危险了,结果曹操放了刘备一马,自己回去了,留下张郃、夏侯渊等人。张郃被张飞打败,曹操又急忙赶赴汉中,此时王平就跟随曹操出征。曹操大军刚到长安的时候,传来黄忠杀死夏侯渊的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评价一点也没有错,能做英雄对手的,只有英雄,单凭张郃和夏侯渊,是打不过刘备的。刘备听说曹操已穿过斜谷直达汉中,不禁冷笑道:“即便曹操亲征,也无力挽回劣势了,我定要夺取汉中”。此时的刘备,气势和实力如日中天,曹操与他相持一个月,丝毫占不到便宜,只好把这块“鸡肋”让给刘备,全军撤退。王平也是在这个时候投降了刘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王平为什么要投降刘备(蜀汉)呢?我们设身处地替王平想一下,如果王平想获得个人职业的更大发展,投降蜀汉是他最好的选择。假设王平一直跟着曹操混,那么他极有可能终生都是一个低级武官。虽说曹操提倡“唯才是举”,但除了早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外,有几个将领是后来从基层提拔上来的?曹操虽然没有篡汉,但他的儿子曹丕做了。曹家能够顺利篡汉的重要原因是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世家大族是靠什么做官的,简单来说就是门第。王平有门第吗?没有。曹操手下将星璀璨,王平要想出头非常困难。武将如果要升官,战争是最好的途径,那么是在曹操手下打仗升职快还是在刘备手下升职快呢?显然是后者。曹操兵多将广,重要的军职上都有人了,刘备正处于上升势头,手底下的职位多。再加上王平算是本地人,加入刘备集团不说别的,过年回家方便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备待王平确实不错,王平刚去就被封为牙门将,裨将军。可惜此后刘备失了荆州,讨伐东吴又被打败,王平一直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重用的又是原荆州系的人马。他在《出师表》里面提到的郭攸之、蒋琬、费祎和董允,都是荆州人。还有将军向宠,他属于“关系二代”。向家本来是荆州人氏,向宠的叔叔向朗师从司马徽,与徐庶和庞统是好友,自然也认识诸葛亮。后来向家随刘备入蜀,向朗又当了诸葛亮的丞相府长史,可见诸葛亮和向家的关系很深。很巧的是,向宠最开始也是当的牙门将,刘备伐吴时被陆逊火烧连营,大家都四散奔逃,只有向宠的部队没有乱,向宠因此受到刘备的表扬。等到刘禅即位,向宠被封为都亭侯,后来被推举为中部督,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成为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向宠的火箭式提拔,同起点的王平属于无背景,无资历,无出身(投诚人员)的“三无人员”,军功也不突出,实难入诸葛亮的法眼。

当时的武将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是儒将,孙权那里的代表人物是周瑜,周瑜是帅才,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他本身的文化水平也很高,精通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刘备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关羽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只可惜最后败走麦城。曹操手里勉强就夏侯惇能拿出手,但我们看书,发现曹操动不动就亲征,这也是曹操的一种无奈,因为没有人能替代他(其实也不是没有,司马懿就可以,可惜曹操不能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层的武将,本身有自统一军的能力,作战能力也很强,但需要在正确的领导下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个层次的武将数量就很多了,我们以吕蒙为例。吕蒙比较特殊,他实现了从第二层武将到第一层武将的跃迁。吕蒙早年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功劳很大,鲁肃就不怎么瞧得起他。后来吕蒙在孙权的鼓励下多读书,学问大有长进。等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再去看吕蒙时,发现吕蒙的学识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竟丝毫不在他之下。鲁肃佩服地说:“以前我以为老弟你只有武略罢了,今天才知道你学识如此渊博,不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微微一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老兄您也发现得太晚了吧?”。会谈结束后,鲁肃前往拜见吕蒙的母亲。在三国时代,这叫“登堂拜母”,是有特殊含义的,表示对朋友的极度尊重,对其母亲要采用跪拜礼,如同对待自己的母亲一般。吕蒙获得鲁肃尊重的方式是靠自己的学识,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最终做到了东吴的军界一哥,达到了周瑜的层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低一层的武将就是那种打仗只凭自身勇敢的武将,当然对应职位也不高。王平最开始就是处在这个层次。他文化低(只认识10个字,这里我能想至少“王、平、子、均、何”这5个字他是认得的),职务是牙门将,军阶是偏将军,是将军中最低的一级。牙门将并不是牙门将军。所谓牙门,是一种在战斗中抵御敌人用的一种建筑物,比土城小,属于防御工事。每一座牙门里置一个将领,负责统领牙门里的士兵,并担任防御任务,其为牙门将,牙门上插有牙旗。从这配置一看就知道,王平是属于顶在前线拼命的那种,阵亡几率也就比普通士兵低一些。

王平没有贵人赏识,自身条件也不足,但他并没有消沉。他当年选择投靠刘备,自然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为此,他不断的提升自己。知识储备不够,他就让人读书给他听,他自己总结文章的大意,与文章实际的主旨差不多。为了让人不觉得自己只是武将,他遵纪守法,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只要在公共场合,他都能端正坐姿。王平在默默提升着自己,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吕蒙很像。他只缺少一个机会,很快,机会来了。

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让马谡守街亭,王平归马谡管。马谡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在山上扎营,王平作为马谡的部下,屡次规劝,无奈马谡不听,终于导致大败。王平临危不乱,率领自己的1000多名部下先是擂战鼓,故布疑阵,使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发起攻击,然后看准机会,徐徐撤退,途中还收容散兵,平安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对王平刮目相看,让他担任马谡之前的职位(参军),统领五部兵,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从此,王平走入了人生顺境,这里的“五部兵”,指的就是“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利用当地蛮夷兵源,所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前面说过,王平本人可能也有少数民族血统,所以做这支部队的统帅十分合适。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又一次北伐,派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则派张郃进攻南围,张郃此次依然没占到便宜。王平的能力进一步得到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病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激化,魏延率本部人马赶在杨仪的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占据南谷口(即褒谷南口。在今陕西汉中市西北),杨仪的大军走到这里,前进不得。杨仪派王平出阵,王平没有着急打仗,而是先给魏延的士兵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大意就是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能这样干!诸葛亮在蜀汉军中有着巨大的威望,魏延手下的士兵纷纷反正,魏延制止不住,只好带着他的儿子和少数亲信逃走,最终被马岱所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王平的贡献,他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三年后,进封安汉侯,代替吴懿督汉中。吴懿是刘备的吴皇后的兄长,也就是国舅,而汉中是蜀汉的门户,重中之重,最开始是魏延镇守,接下来是吴懿,现在轮到王平了。可见蜀汉对王平的重视。王平此时才算是真正地开始了平步青云之路。

王平的得意之作是在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的汉中保卫战。魏国的大将军曹爽为了树立个人威信,率十余万人马攻击汉中。当时汉中仅有不到三万人驻守。面对曹军的汹汹来势,很多人主张放弃阳平关,固守汉、乐二城,等待涪城的援军。王平此时是汉中太守,镇北大将军。作为汉中的最高军事统帅,他不赞成固守待援,因为涪城距汉中有1000多里,援兵短时间赶不到。如果阳平关一失,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平的主张是阳平关要守,同时派人守住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虚张声势,自己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城(兴势东)来攻。事实证明,王平的计策是正确的。魏军在兴势受阻,由于蜀道艰难,后勤也发生了问题,将累兵疲,牛马多死。曹爽无奈撤军。不料此时蜀汉援兵已到,大将军费祎趁机截断曹军的后路,打了个大胜仗,曹爽好不容易捡了一条命。此战之后,王平被封为安汉侯。

此战之后,一直到公元263年,曹魏才在司马昭的主持下派邓艾、钟会等发起了灭蜀汉之战,这期间曹魏对蜀汉基本采取了守势。这虽然有曹魏内部权力斗争的原因,这场汉中保卫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王平的光辉事迹在《三国志》中的介绍到此就为止了,不是他不想再奋斗,而是在汉中保卫战五年后他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假如他再活得长一点,就能赶上姜维的北伐了,蜀汉的国祚有可能会长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王平的一生,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假校尉,通过一次跳槽,最后成了蜀汉的大将。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靠个人努力。王平的奋斗经历,像极了现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有能力,但是缺背景,缺机会。有的人像王平一样取得了成功,有的人则暂时还没有。不管怎样,他们都努力过,这里的“他们”,说不定就包含正在看文章的您。最后送您一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来自汪国真的诗《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