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8年奥运会,可以说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那一天,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与黑科技。时光流逝,转眼来到了2022年,眼看冬奥会就要临近了,这次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黑科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全黑科技,北京冬奥会畅通无阻

自新冠疫情蔓延之日起,大型集会活动都会最先保障举办的安全性,这次的冬奥会作为世界的体育盛宴,自然也不例外。国家除了要保障出行的安全以外,还要保障每一个到场运动员,每一位观众的安全。

病毒检测是必需品,每一位到场的人都需要经过核酸检测,但这还没完。为了落实到每个细节,还需要对空气中弥漫的病菌进行检测,将风险控制到最小。但其实,空气中的新冠病毒检测,远比人体核酸检测更复杂,也更有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病毒属于RNA病毒,稳定性差,空气流动中难以迅速检测出来。因此这就需要一个更高效、更灵敏、更精准的测试设备。经过8个月的攻坚克难,现已开发了一款名为“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监测系统”。

只需将1毫升样本放入检测芯片,并将芯片放入测试仪器中,便能在45分钟内获得结果,无需人工干预。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共采集了348例标本,检测成功率达到了100%。目前这一方法已经确认被用于北京冬奥会。一旦检测到病毒,官方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最小化。

此外,冬奥会还提供一个小型科技设备——创可贴体温计,它是目前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创可贴般大小,在不影响舒适度的情况下,还能精准测温,据悉它的测温精度能够达到0.05°C。同时由于功耗较小,一次充电可以连续测温10天以上。

测量的温度数据,运动员能够通过软件查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将数据上传到云端,防疫人员看到后会立马处理。

北京冬奥会人流量众多,有工作人员、运动员、观众,为了保障安全性,入场时必定需要出示健康码、核酸检测、身份等信息,一套流程下来,势必会耽误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冬奥会请来了智能防疫员,这个智能防疫员并不是志愿者,而是机器人,全称为“智能安全服务机器人”。

那么智能防疫员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能在一秒钟之内查验8个环节,有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国家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公安联网和电子登记。

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汇聚北京,既是为国家争光,也是为了彰显奥林匹克精神,当然对于我们观众来说,也能看到一场接着一场的体育盛宴。为了提升适配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通过身份证、医保卡、中国发行的护照、港澳通行证等验证方式。

不论是智能防疫员,还是多种验证方式,都是在为提升安全性和效率做准备,旨在让运动员、观众、工作人员等群体获得更出色的冬奥体验。

人离不开水,也离不开睡眠,如果睡眠状况不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对于运动员来说,获得优质的睡眠也必不可少。

对此,冬奥会对床进行了深度改造,结合了现代科技,赋予了床智能性。为了让床尽可能舒服,贴合个人睡姿和身体状况,冬奥村中的床采用的是记忆棉材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每张床还配有遥控器,可根据场景来调节高度,为运动员的脊柱提供最佳支撑。当然还可提供按摩功能,舒缓赛前压力。

除此之外,冬奥村中提供的床还具备闹钟提醒功能,提前设置好后,闹钟到点就可以缓慢起降,以此提醒运动员该起床了。

有趣的是,智能床还非常人性化,为了保障自己和周围人的睡眠质量,尽可能减少打鼾带来的负面影响。智能床在识别到运动员在打鼾的时候,会自动调节头部高度,以此对缓解打鼾情况。

衣食住行黑科技,舒适温暖迎冬奥

衣食住行必不可少,除了前面提到的跟居住、出行相关的服务,北京冬奥会还在衣物、食物上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吃”方面,北京冬奥会开设了“冬奥智慧餐厅”,在智慧餐厅中,厨师、服务员一个都没有,你只能看到的是一大片桌椅、一口口的大锅,那么这个智慧餐厅究竟是如何运作起来的呢?

一位顾客点了一份胡辣鸡块,自动炒菜机收到菜单后就开始运作,加菜、放调料、翻炒、盛盘一气呵成。从成品来看,色泽和搭配还是很不错的,看起来很有食欲。

到了这里,小黑以为就有服务员上前端菜上桌了,但其实并不是。只见胡辣鸡块被送到天花板上架设的一条条轨道,依据客人的位置,送达客人的餐桌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从做菜到上菜大约10分钟左右。

待北京冬奥会顺利闭幕后,或许冬奥智慧餐厅会吸引到更多大众前来体验,兴许能成为新的网红餐厅。

北京冬奥会与冰雪有关,场馆内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如果没有防寒保暖的服装,就会导致运动员热量流失,发挥不了最佳状态。对此,在衣物材质方面,北京冬奥会也经过了精挑细选。

北京冬奥会专门为运动健儿们准备了“冰雪袜”,选用了北极绒、纳米纱线等多种材料,让冰雪袜实现自发热功能,相比咱们在冬天穿的袜子,平均能够增温8℃以上。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暖全身暖”,冰雪袜的出现正是为了给运动健儿们更为舒适的保暖体验。

不仅保暖,冬奥会准备的冰雪袜还提供6个款型,供运动健儿们挑选。当然,研发人员还在冰雪袜的造型和结构上进行构思,量产出更适合运动员的脚型的冰雪袜,不仅要穿着暖和,还要穿着舒服。

除了运动健儿们在赛场上斗志昂扬的比赛,观众还特别关注胜利者在领奖台上的喜悦,以及中国运动健儿在领奖台上向世界展示的形象。

但其实,颁奖服装的设计也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在本届北京冬奥会中,提供三套颁奖礼仪服装,分别是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场馆中,要风度不要温度显然是不行的,在彰显风度的同时,还要保障颁奖人员的身体的温暖。于是中国航发在衣服与内衬接触的区域采用了新型材料,也就是专门针对冬奥会研发的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穿上它后能让人体快速升温,抵御严寒。

台前幕后,冬奥会运用了哪些技术?

2008年,为了举办北京奥运会,兴建了鸟巢和水立方这两个标志性建筑。那么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答案是“冰立方”,这是又建了个全新的建筑吗?并非如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原本的水立方摇身一变成为“冰立方”,极大提升了效率。

这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我国提出“水冰转换”方案,这是由支撑体系和移动式制冰系统共同实现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水池中加入支撑结构,让水转化为冰凝结而成。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最底层铺设的2600根钢架,为了不让冰面变形,对每一根钢架都进行了一毫米微调。

冰立方将作为冰壶比赛的场地使用。对冰壶比赛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冰壶比赛场地有着严苛的要求,因此不只是要把冰立方建成,还要把场地建设得符合比赛标准。

第一点就是要解决阳光照射下融化的问题,对此给出的方案是在水立方中间气泡的空腔中间,采用了新型PVC膜进行遮光,一方面可以让冰不容易融化,另一方面也能让冰立方的环境由高温高湿变成低温低湿,为观众和运动员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比赛环境。

为了让冰立方全程稳定运作,冬奥会还提前布置了冰壶赛场体验的“健康监测系统”,它可以监测结构的振动、结构的变形、结构的倾角,以及环境的温度。

为了实现以上效果,在其中内置了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环境温度传感器,并使用物联网感知技术,建立了监测中枢,一旦场馆出现异常,就会得到及时处理,保障冰壶比赛稳步运行。

此外,为了更好地将冬奥会赛事呈现在大家面前,采用了5G+4K/8K超高清云转播。利用5G、8K摄像机、中星6C通信卫星信号传播等技术,让赛事呈现更加清晰,带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中央广播电视台还特别研制了AI图像处理系统,将时间做成切片,展现运动员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通过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运动员的空中轨迹展现出来,目的是让观看比赛的观众有一个很好的对比,提升观赏性,让观众也能够投入其中。

实现的重要手段便是AI,经过不断学习、不断试错,终于将这个计算过程缩短至7秒钟,在7秒内,即可展现出运动员的高光时刻。

北京冬奥会临近,伴随着这些黑科技,相信冬奥会在保障安全的大前提下,能为大家带来许多值得记忆的瞬间,小黑表示期待!

图源:微博、新华社、公众号、央视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这里